对无形资产准则的几点思考务管理毕业论文(3)
2016-08-17 01:06
导读:(二)有关后续支出的处理 所谓后续支出就是指无形资产购进或自创完成后的相关支出。对于后续支出的处理,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处理方式。 1、美国
(二)有关后续支出的处理
所谓后续支出就是指无形资产购进或自创完成后的相关支出。对于后续支出的处理,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处理方式。
1、美国模式
在美国,会计实务中普遍采用的做法是,对于可辨认无形资产,答应资本化的后续支出通常仅限于那些能够延长无形资产使用寿命的支出。即:在符合某些条件时,内部使用计算机软件的后续支出可以资本化。
2、国际准则模式
国际会计准则第38号指出,无形资产后续支出应在发生时确以为用度,除非满足以下条件:第一,该支出很可能使资产产生超出其原来预定绩效水平的未来利益;第二,该支出能够可靠地计量和分摊该资产。同时还指出,商标、刊头、报刊名、客户名单和实质上类似项目所发生的后续支出只能确以为用度,以避免确认自创商誉。
3、我国关于后续支出的规定
在我国,无形资产准则规定,无形资产在确认后发生的支出,应在发生时确以为当期用度。
(三)扼要的和评价
对前面关于自创无形资产中有关开发用度及后续支出的会计处理,通过对不同模式的比较,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各种会计模式从各自不同的态度出发得出各自不同的结论。就笔者看来,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各自的人力资源、技术及高层治理体系对企业的整个运行过程将发挥着越来越多的重要作用。这就是说,对无形资产的确认和批露是迫在眉睫,即必须在一定范围内形成一种比较规范的处理原则,使得各国会计准则能相互协调,以加强会计信息的正确性。
对于研究开发用度及后续支出的处理,究竟是应该资本化还是应该用度化。 一方面应遵循会计原则中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的划分,另一方面则看其是否能为企业带来预期的经济利益的流进,是否能可靠的计量。通过前面对各种模式有了一个基本了解之后,我们就不难发现,处理研究开发用度的可分为两种方式,即资本化处理方式和用度化处理方式。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整理)
对资本化处理方法的公道性在于遵循了配比性原则。由于研究开发活动是为了获得新的技术知识,创造新的或有实质性改进的产品,材料设备或工艺而进行的一系列活动,其目的是希看在未来时期获得收益。研究开发项目一旦成功,作为其成果的专利权、商标权、技术秘密、机软件等,往往会持续在以后若干会计期间带来收益,因此,按配比原则,可将研究开发活动的支出作为资本性支出,在未来收益期内分摊,假如不资本化,会对企业未来拥有的逾额获利能力难以解释,也会对信息使用者产生误导。诚然,资本化的主要缺点则是不符合稳健性原则,由于研究开发活动虽与未来的收益有一定的关系,但这种收益能否取得,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把研发用度计进资产,企业承受的风险太大。
对用度化处理方法的公道性在于遵循了稳健性原则。所谓稳健性,由于它考虑了研究开发活动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实务操纵中采用这种方法也是与当时的特定客观条件相适应的。另外,这种方法也易于会计职员把握,便于操纵。但是,用度化的处理原则也同样会暴露一些无法回避的:第一、用度化不符合配比原则,企业在会计核算时,收进与其用度、本钱应当配比,同一会计期间的各项收进和其相关本钱用度,应当在该会计期间内确认,而我国无形资产准则规定,将其研发用度作为当期损益,即在研制开发前用度,而当该支出作为无形资产依法申请成立是为企业创造收益时,其分摊本钱则远远少于研制开发的总本钱,这显然严重低估了无形资产的价值,不符合本钱与收益相配比原则。第二、不符合真实性原则。真实性原则要求企业会计核算应当与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如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由此看来,我国无形资产准则规定,将研究与开发用度作为当期损益,显然歪曲了企业的财务信息。在开发过程中会虚减当期利润,可能使企业由盈利转为亏损;而在开发成功时,又潜伏虚增了企业利润,这就难以真实的反应企业的经营成果,有悖于会计信息的真实性。第三、不符合一致性原则。企业外购的专利、商标、专有技术、计算机软件等支出全数计进无形资产,自己研究开发的只在特定条件下资本化,同样的资产因其取得的渠道不同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不符合会计上的一致性原则,使会计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失往可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