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模拟实训教学的精髓在于其“活”与“真”,“活”就是教学方法手段要灵活,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让学生在生动的实践课堂中学习;“真”就是教学内容要紧贴实际,学生须“真刀真枪”地操作演练,实训中不搞形式主义,不耍花架子。
(三)积极推进任务型、项目型的实训教学
任务型实训教学是一个以实训项目为导向和核心,由教师、学生、任务和四个因素相互影响而形成的一种实训体系。实训课程以学生完成项目任务的质量作为实训课程的评价标准。按照建构主义理论,真正能够为学习者感受、认知从而成为其认知结构组成部分的是那些在学习者看来有意义的东西。任务型教学强调“意义”是首要的,意义的第一性既要求任务本身有意义,也要求对学习者有意义。因此,要使实训教学本身有“意义”,实训的内容必须与真实的活动相关。这种相关性着眼于学习者的需求,便于他们理解任务的个人意义,激发其内在动机,促进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和健康人格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选择能反映培养目标要求的任务,学生选择于己而言有意义的方式对任务进行理解和实施。
根据专业特点,每次实训时,应当给学生安排了近乎真实的外贸项目,由学生根据项目要求,自己组合项目团队,团队自己设计和实施项目方案。任务型实训要求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只作为实训的组织者和评价者,不参与、不干预学生的实训过程。教师须给学生建立良好的外贸实训环境,选择既符合专业要求又有利于学生创造力培养的训练项目。
(四)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助合作的小组实训模式
社会建构主义认为,知识和能力是由学生个人自己构建的,而不是由他人传递的。实训教学的过程中,应始终以学生而非教师为中心。实训的过程就是学生主体能动性充分发挥的过程。但这种能动性的发挥是需要学生间的互助和合作。社会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学习的方式不仅包括个体与环境之间的作用方式,而且可以通过个体与同伴等社会因素间相互作用来完成。学习是在与同伴和教师的交谈、合作和相互作用过程中发生的。没有学生之间充分的交流、互助和合作,仅靠学生个人是难以完成知识和能力构建的任务的。社会建构主义强调通过“同质分组”、“混合分组”等方式使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外显化和明确化,相互交流对问题的看法、理解,促进意义建构。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合作是实训教学的必然要求,其在学生知识、能力建构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在国际商务实训教学中,可根据实训项目的任务要求,将一班学生分成若干个项目组,每个项目组分为进口方(A组)和出口方(B组)两个小组配对展开,每个小组3 -5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A组学生扮演进口商,按照一定的交货方式,完成进口、商务谈判、、、审单验单、进口报关、进口贸易风险防范等相关操作。B组学生扮演出口商,完成备货、磋商、运输、商检、出口报关、保险、制单结汇、出口贸易风险防范等相关出口流程。通过以小组为单位的进出口贸易模拟操作,学生成为进出口贸易的主体,置身于仿真的贸易环境中,体验到进出口贸易的挑战,初步掌握了国际商务的基本技能。以组为单位的合作实训有助于调动学生实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合作精神和亲社会行为,增强相互友谊和集体荣誉感。
(五)采用“考训结合”的实训考核方式
社会建构主义倡导“动态评估”考核方式来测评学生的专业能力,教学考核不仅测量学生已经发展了的能力,而且还要考虑那些正在成长的能力。对国际贸易实训考核来说,测评成绩的高低应能准确地反映学生实践技能水平和专业综合素质状况。成绩评定须起到引导、督促学生积极有效地开展能力训练的作用,须有助于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实训测评的具体方式取决于技能训练的要求和内容,实训测评须围绕技能项目展开,在每项技能训练过程中都应有相应的考核手段来学生训练的效果。在各项技能训练过程中,根据训练的内容和方式,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法手段进行技能教学考核,从多个层面、角度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检测评估。考核的内容和方式应有利于促进学生现实能力和未来能力的发展。可采用多过程、多环节的实训考核方法。训练完某项技能之后就应对该项技能训练的效果及时地进行考核。在单项技能训练考核完之后,还要对国际商务综合运作能力进行考核。多层次、多过程的系列考核法,可以较准确地反映技能训练效果,促使学生及时调整和修正训练方法,保证实训教学质量。
(六)重新定位教师角色
模拟实训是让学生发挥主动性、能动性和独创性的实践教学活动。仿真模拟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学生主动学习促进其主体性发展。在实训中,应通过学生主动的模拟操作、训练,促进其主体性的发展和能力素质的提高。社会建构主义认为情景活动教学(实训即属于情景活动教学的一种)对教师提出的最大挑战就是角色转变,教师应从信息的提供者转变为“教练”和学生的“学习伙伴”。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真正在前台演练的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在模拟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就是促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完成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构建。为达此目标,实训指导教师的职责主要定位在下述四个方面:其一,保障。指导教师须保障实训方案的可行性,保障实训条件和情境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其二,导演。指导教师须按照实训计划,因才施教,确保实训教学高标准地有条不紊地进行。其三,监督。指导教师应督促学生遵照实训的程序和规则,圆满地完成项目训练任务。其四,评价。作为实训效果的考核官,指导教师对训练效果要从严把关,考核达不到满意标准,学生必须重训。
在实训中,教师要有敏捷地把握教学进程的能力,要能熟练地创设和驾驭情境,能灵活果断地采用恰当有效的策略与措施引导实训进程,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习解决实际问题,培养良好的实践能力和专业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