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独立学院国际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途径(2)
2013-07-07 01:44
导读: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以满足社会需求为目标,以提升能力素质为手段,以学校定位为特色。课程体系包括四个部分: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
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以满足社会需求为目标,以提升能力素质为手段,以学校定位为特色。课程体系包括四个部分: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公共选修课,以提高职业能力为导向,对岗位所需能力进行分析,改革和创新基于“平台+模块”的课程结构体系,根据专业特点对课程进行优化和整合即课程模块化。
1.“平台”。平台课程包括公共基础平台和专业基础平台,侧重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教育、基本技能训练、基本应用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公共基础平台课主要包括外语、计算机、体育和
政治理论等;专业基础平台课包括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所必须掌握的共同基础课程。
2“模块”。模块课程是指除专业课外,再分若干专业方向模块课程组,如国际贸易业务操作、报关和单证员等方向,供选修,学生至少选修一个模块方向。注重培养学生专业能力,保证专业方向必备知识的同时,进一步拓展与延伸,强调实践和创新技能培养。
(二)构建“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
国际贸易人才素质KASI模式,实质是为了培养职业技能S(skil1)和创新能力0nnovaifon,指创新能力),因此,独立学院国际贸易专业教育应进一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构建“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一是单项训练和综合实训相结合;二是基地实训和在岗实习相结合;三是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与专业考证相结合。
(三)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
根据专业特点,改变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融“教、学、做”为一体,重视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强化学生应用型能力培养。首先,尝试进行启发式和讨论式等教学,强调师生双向交流,侧重理解分析的思路、理论如何应用的分析引导和训练。其次,重视现场教学和案例教学,积极寻找理论与实践知识结合点,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内容的衔接,将其他内容穿插其中最后做一小结。并与报关员资格证书考试大纲内容衔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在教学手段方面,学院为满足教学需要,应不断增加经费投入,更新教学设备,引进现代化教学软件。鼓励使用电子教案、CAI课件和“双语”教学等先进手段,增大课堂教学信息量,为学生留出更多时间消化和吸收。
(四)强化外语应用能力的培养
独立学院国际贸易专业必须强化外语教学,尤其是口语和写作能力培训。聘请专业基础扎实和口头表达能力强的教师,选择试点班级,探索双语教学的路径。聘请外教强化学生听力和口语训练,切实增强其作为交流工具的实用性。引导学生报考相关资格证书,如大学英语四、六级证书、口译证和商务英语证书等,以适应用人单位对应用型外贸人才的要求。
(五)加大“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与引进力度
独立学院国际贸易专业为加强应用性人才培养,应采取“培养+引进”的方针,建设一支稳定的、在实践应用和岗位技能上具有优势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一是主动培养“双师型”师资;--是积极引进“双师型”教师,促进教师向“双师型”转化。
(六)增强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创新素质培养
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培养。积极开拓第二课堂,指导学生参与各级大赛,如创业计划大赛、ERP大赛和电子商务大赛等,培养学生团队精神、沟通和协调能力;重视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环节,使学生的专业知识与现实结合,实践创新能力提高,成为真正的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