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我国国债政策的可持续性(2)
2013-09-11 01:34
导读:三、国债的运行机制风险 自从1994年以来,我国国债发行量剧增,但相应的国债使用偿还制度却没有建立,结果国债偿还量日益增加,还本付息额持续扩大
三、国债的运行机制风险 自从1994年以来,我国国债发行量剧增,但相应的国债使用偿还制度却没有建立,结果国债偿还量日益增加,还本付息额持续扩大,使每年国债发行用于还债的比例逐年升高,从1986年的12.77%上升到的70%左右,真正把债务收入用于国家经济建设的比例逐年下降,国债规模若进入“发新债还旧债”的恶性循环,则就确定构成一种现实的、直接的风险存在。另外,财政信用资金的使用效益低也造成了财政效益的高风险存在。据有关统计数据表明:每年发行的国债仅有1/3用于基础产业的投资和建设,而这为数不多的1/3的国债资金的使用效率也令人担忧。1998年财政部财政监察员在对涉及 138亿元国债专项资金的72个重点项目进行检查中发现,其中的20个项目存在不同程度的挪用资金或不按规定使用资金的情况;有10个项目准备不足;从规划、设计到投资预算制度均缺乏论证,纯属“边勘探边施工、边设计”的三边工程;有15个项目存在配套资金不落实。再一方面,从近年来我国债务支出分析看,国债越来越多地用于消费性支出,考察我国发债史,可看出,自从恢复发行国债以来,前期主要用于弥补财政赤字,后期则主要用于偿还国债本息,真正用于投资性的支出不多。若债务偿还不能通过债务使用的投资性支出定期回收实施债务偿还只能通过发行新债或增税来实现,则将形成“财政赤字化——赤字债务化——债务消费化”的恶性循环,最终将引发债务危机,危及政权稳定和的有序运行。 从上述分析可见,我国国债政策既有现实的经济可持续性,又确实存在着风险,潜伏着危机。国债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反映了我国经济稳定持续增长的内在需要。今后,我国仍要实行积极的国债政策,且注意其负面效应,同时注重通过各种措施的配合来完善,以培养经济内在自主增长动力,提高自我发展的能力,实现经济和财政的可持续性发展。
(1)社科院宏观组,借鉴国际经验寻求积极财政政策的新思路,《财政经济》,1999(11)。 (2)傅志华,2001:《国家财政安全论》,人民出版社。 (3)姜作培,必须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晋阳学刊》,1999(6)。 (4)项怀诚,2001:积极财政政策——宏观调控的成功经验,《求是》。 (5)李海南,对当前我国国债问题的看法,《财政》,2001(5)。 (6)R·多恩布什,S·费希尔,1997:《宏观经济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