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电影和中国电影中的跨文化现象(2)
2013-05-06 01:56
导读:对中国形象的定型化的评判决定了好莱坞电影对中国的定型化的叙述。比如早期的电影形象陈查理等,还有就是电影杰出作品《残花泪》中的中国男人,他
对中国形象的定型化的评判决定了好莱坞电影对中国的定型化的叙述。比如早期的电影形象陈查理等,还有就是电影杰出作品《残花泪》中的中国男人,他们温柔,而且多情,这就是中国人形象的典型代表。
四、中国电影跨文化现象
像《卧虎藏龙》和《英雄》这一类的中国大片,可以重塑国族的观念。国族电影的观念与实践都来源于对好莱坞电影的抵抗,这类类似于民族主义对文化帝国主义的反动。但是,我们也需要重新思考“抵抗”本身,因为“抵抗”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这正好说明了跨文化电影的复杂性和生动性。对我国电影进行讨论,离不开跨文化的互动和交流。近年来在欧美国家兴起的华语电影,与国族电影有密切的关系,但是也有差异。比如各个国家对《英雄》的讨论和反馈就可以看出来,这使得英雄和帝国等观念获得了阐释,但是与此同时,也丧失了对我国文本的
美学的判断。对于这样的问题,台湾辅仁
大学的唐维敏学者从两个方面进行了回答,第一,他解读了英国、法国和日本等国家的
资料当中对我国内地、香港、台湾以及海外华语电影文化的特征;第二,他从“内部他者”的视角来解释华语电影的体系,这样,他就可以在不同地区的电影达成一种跨界以及互看的策略。但是伦敦
大学的博士生史维从叙事的角度来考察这些新时代电影对国族的超越,她认为新时代的影片当中的个体、边缘以及都市意象是对中国国族传统电影的颠覆,也获得了跨文化的品质以及特点。
如果说根据中西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以及多样化的叙事风格来探讨华语电影,那么香港的电影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香港电影的影像世界与现实生活总是有着一道裂痕,这道裂痕无法弥补,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香港缺乏文化归属感。在20世纪50~70年代,香港的本土意识开始高涨起来,很多的功夫片补偿了香港本土电影的影像文化。等到香港回归祖国以后,产生了文化认同的危机,这让香港电影又返回到了在殖民地时期的情调当中,香港人这样来寻找心灵上的安慰。香港学者认为陈果所导演的电影可以从侧面来见证香港人对文化危机的反思以及矛盾的心理状态。台湾青年李桐豪对50年代到70年代的“邵氏”古装片与香港文化认同的复杂关系进行了总结,所得到的结果是:邵氏电影一直以来都是把中国民族主义作为创作的主流意识,但是后来香港本位主义开始流行起来,导致了香港古装片的萧条和没落。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国族电影的领域在跨文化的语境当中,海外华裔学者在语言以及学术背景等很多方面都是有显而易见的优势的。可是在中国,这个论题在国内还是有些冷门,它在今后也可能会成为国内电影研究的主要理论,国内学者需要克服语言、理论和研究方法等很多障碍,与国际学术前沿展开有效对话,正确获得有效的成果,或者能够把这个论题作为参照,形成自己的独特的话语优势以及学术强项,这些都是需要我们继续努力和思索的。
[参考文献]
[1] 张春林.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多元文化语境中文学研究的受众指向[J].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2).
[2] 陈静静.大众传媒中的文化冲突建构——“100%安全套项目”报道的个案分析[A].2006中国
传播学论坛
论文集(Ⅰ)[C].2006.
[3] 陈岩.推动我国文化创意产业走出去的策略研究[A].首届国际服务贸易论坛暨《国际贸易》创刊25周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
[4] 刘长林.思维方式与中国文化的选择[A].张岱年,成中英,等.中国思维偏向[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5] 刘柯兰.美国电影生态变迁中的中国形象解读[J].
湖北大学成人
教育学院学报,2007(02).
[6] 关世杰.跨文化交流学:提高涉外交流能力的学问[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54.
[7] 翟石磊,魏渊.文化图腾与国家形象——跨文化交际视野下国家形象符号化比较研究[J].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1).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8] 喻秋霞.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电影业的体制创新及对外政策法规研究[J].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1).
[9] 刘秀雅.永恒的缠连:翻拍片与香港、好莱坞电影之间的双向指涉[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2).
[10] 宋玢璐.影视剧对社会性别观念的正面建构——从受众接受的角度[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