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注释:
①有关这些文章的讨论,见张英进:《重思跨文化研究:西方中国电影研究中的权威、权力及差异问题》,《电影艺术》1996年2期,第19-23页。
②张英进:《审视中国:评五本中国电影研究的英文书籍》,《电影艺术》1997年第2期,第52—57页。
③张英进:《娼妓文化,都市想像与中国电影》,台湾《当代》137期(1999年1月),第30—43页。
④这些博士论文包括萧志伟:《中国电影审查,1927—1937》(加州大学圣迭哥校区,1994);哈里斯:《无声的言语:早期中国电影中的国族想像》(哥伦比亚大学,1997);张真:《“银幕艳史”:电影文化,城市现代性与中国的白话经验》(芝加哥大学,1998)。彭丽君的密支根大学博士论文已修改成书,见《用电影建造新中国:1932—1937中国左翼电影运动》(兰翰:罗曼与里特菲德,2002)。
⑤参见波德威尔:《香港通俗电影与娱乐艺术》(剑桥,哈佛大学出版社,2000);司蒂芬·唐纳德:《公共隐私,公共空间:中国电影与文明性》(兰翰,罗曼与里特菲德,2000);邱静美编,《全速前进:无边界世界里的香港电影》(明尼阿波利斯:明尼苏达大学出版社,2001);吕彤林(音译):《台湾与大陆中国电影面对现代性》(纽约,剑桥大学出版社,2002);贝勒尼丝·雷诺:《悲情城市》(伦敦,英国电影研究所,2002);张英进:《审视中国:当代中国电影的批评介入,电影重构与跨国想像》(安纳堡,密支根大学中国研究中心,2002);裴开瑞编,《中国电影聚焦:25个新镜头》(伦敦,英国电影研究所,2003);崔淑琴:《镜头投射的妇女:一个世纪来中国电影中的性别与国族》(檀香山,夏威夷大学出版社,2003);傅葆石:《上海与香港之间:中国电影的政治》(加州,斯坦福大学出版社,2003);美国《中国现代文学与文化》杂志台湾电影专集(2003)。波德威尔和吕彤林的书籍已有中文版,但这些新著尚有待中文评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