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注释:
[1] 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史》第一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16页。
[2]《论语》中共提到“性”字,“情”字各两次,都没有正面论述这两个概念。
[3] 本文所引用的《性自命出》原文,参阅了廖名春先生《郭店楚简〈性自命出〉篇校释》(请参见2000年8月油印本《清华简帛研究》第一辑),在此致谢。
[4] 刘纲纪:《艺术哲学》,湖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586页。
[5] 《语丛·三》第98简有“丧,仁之端也”的判断,这给我们透露了由前儒时期为人主持丧礼而来的儒家哲学,对人的观察是极为深刻的,对人生的生老病死也天然地富有悲悯的情感。另外,儒家重视诗教和乐教,上海楚简披露的《诗论》中有“诗不离志,乐不离情,文不离言”的重要判断,这也说明了情感在儒家哲学中的地位。
[6] 这里的第二段引文与《礼记·檀弓下》相近,但是,《礼记》之文是谈论丧葬之踊,而这里却是谈论“凡学者求其心为难,从其所为,近得之矣,不如以乐之速也”,是地道的美学之论。这是《性自命出》利用儒家已有经典,推陈出新,点石成金的典范。
[7] 王阳明指出:“有是意,即有是物;无是意,即无是物。”(《传习录·中·答顾东桥书》)海德格尔认为:“真理不是关于对象(客体)的真理,而是人自己的在的真理。真理不是知识,而是人的在本身的展现、澄明。”(参见刘放桐等编著《现代西方哲学》下册,第594页)
共3页: 3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