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浅论当代社会以瘦为美审美现象(1)(2)

2013-08-16 01:05
导读:五、“以瘦为美”的审美现象产生的原因 (1)、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以瘦为美” 现在大街上,随处可见的是衣着时尚的女性,走近她们的生活,你会发现
五、“以瘦为美”的审美现象产生的原因

(1)、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以瘦为美”

现在大街上,随处可见的是衣着时尚的女性,走近她们的生活,你会发现她们的话题中永远少不了减肥,那几乎成为她们生活的一部分。关于女性为什么要减肥,汪春运在《减肥》中谈到:肥胖损害心理健康:肥胖者体验幸福感和正性情感比体重正常者要少。而体验负性情感则比体重正常者多,其中抑郁和焦虑障碍的发生率特别高。肥胖可降低自尊心,导致不愿参加聚会,不愿去商店买衣服和不愿去公共浴室洗澡,妇女则不愿做妇科检查。女性为什么会减肥的另一个原因是她们对自己体态的不满意从而导致自己情绪上的一种焦虑和抑郁,其主要原因在于:社会对女性人才的需求和新闻媒体对流行潮流的宣传报道,导致女性对自已体型的关切,从而引发其对自我体型的焦虑。丁世勇在他的《论女大学生追求形体美而瘦身的误区》中也讨论到:女大学生瘦身的动机主要包括(l)自我形象的设计。通过对自我形象的完美追求,达到自信心的自我增强;(2)社会的发展,竞争的压力。受社会择业择偶条件的影响,担心形体不如他人而受冷落、排挤,心理压力较大,从而产生偏激追求形体美的心理和行为;(3)受形形色色的公众媒体及各类广告宣传的影响,产生试试看而盲目减肥的行为。[7]

另外,出自于对自我的关注也是导致女性减肥的原因。对女性来说,生理上成长的标志就是第二性征的出现。第二性征的重要部分之一就是皮下脂肪增厚。一个女孩如果不希望自己“丰满”,可以被理解为拒绝在自己身上出现第二性征,也可以进一步地理解为不愿意成为母亲。她还是把自己当成孩子,希望像孩子一样受到关心、呵护和宠爱。其实,减肥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自娱自乐的游戏。在一个富足的国度,吃,很少是因为满足生理方面的需要,更多的是为了满足心理方面的需要,很少有主人是想为客人果腹才备上一顿丰盛的大餐。我们在吃喝中享受着自己去照顾自己的愉悦,而在经历过度吃喝之后,我们又需要花不少心思,防止过剩的食物变成身上过剩的脂肪,这是对自己的又一次重视和关心。

(2)、从社会环境发展的角度看“以瘦为美”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有这样的意识:美不属于自然范畴,而属于社会的历史的文化的范畴。对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从古到今,不同的时代对美有着不同的标准,因此,美不是固定的标准,它是随人类社会的发展而改变的,是人类客观的社会历史实践的成果。美的标准有时会因时因地因人而不同,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它的标准是客观而统一的。美是进化的产物,是事物适应自然和人文环境的一种表现形式。

环境不同,能造就出不同的审美观念。在新中国成立前,云南独龙族的女孩一到十二、三岁,就都要纹面,并把它作为必不可少的女性修饰美。这种在外人看来很丑而独龙族人认为美的修饰,其实也是独龙族妇女适应环境,自我保护的一种策略。早期的独龙族人并无纹面的习俗,但是在近几百年来,藏族土司和傈傈族奴隶主势力伸入独龙族地区后,便对独龙族人民横征暴敛和敲诈勒索,每年都要强收名目繁多的贡物。若交纳不起,妇女就要被掳去做终身奴隶。许多独龙族妇女为了免遭土司的蹂躏,就忍疼在自己的脸上刻下黑色条纹,破坏自己的面相。久而久之,相沿成习,使这种自我保护行为成了一种特殊的审美活动。类似的审美活动可谓不胜枚举。我国古代妇女裹脚,清代的男人留辫子,缅甸妇女的长脖子,太平洋岛国的女人以肥胖为美等等,都是适应环境而造就的一种独特的“美”。冬天,人们以着羽绒服和皮大衣为美,夏日,则以穿裙子和短袖衫为漂亮。所谓美的历史性、民族性和阶级性,皆因环境的不同而使然。美首先是生存的观念,然后才是文化的观念。如果某一特征或行为有利于人的生存和发展,人们就会欣赏它,追求它,并通过我们的追求沉淀为文化习俗,最后上升为美的观念。当历史条件或环境发生变化时,原来有利于生存的特征或行为就有可能变得不利于人的生存,那么关于该特征或行为的审美观念也会发生变化。当然,有些特征或行为对于人的生存和发展是中性的,并没有好的或坏的影响,但是由于透过这些特征或行为,人们可以判断一个人的生活处境的好坏,所以,它们也会与美挂上钩。在大多数中国人看来,皮肤白皙是为美,而在欧洲人的眼里,肌肤黑里透红甚至稍微带点古铜色,更能让异性心仪。这背后蕴藏的不仅仅是文化的差异,更是对不同生活的体验。在中国,绝大多数的劳动者都是农民,他们生活在社会的底层,终日面朝黄土背朝天地辛勤劳动,肌肤被大自然熏烤成古铜色,甚至黝黑;而在官府衙门或者政府机关工作的人则免除日晒雨淋,皮肤一般白皙细嫩,他们处在社会的上层,具有更加优越的生活条件,即使是一般的白领阶层也让那些修地球的农民羡慕不已。所以,在中国,皮肤白皙代表的是一种优越的身份和地位;但是,在欧洲,由于工业化较早,绝大多数人都成天呆在厂房里,终日难见阳光,再加上他们本身就是白肤色,所以绝大多数人都较白皙。只有少数生活在农村的农场庄主,以及城市里的富人有闲暇去度假、沐浴阳光,他们的皮肤则稍微带有古铜色。所以,在欧洲古铜色代表的是富有。因此,不难理解在今天发达的文明时代,生产力提高了,人们生活相对富裕了,闲暇时间也增加了,衣食住行改善了,便出现了西施或林黛玉那样的瘦弱病态的女性美的标准。

因此,使人们普遍认为瘦即是美的原因是复杂的,它既是社会发展的结果,又是人类复杂心理的演变过程。

六、“以瘦为美”的审美现象产生的影响

(1)、“以瘦为美”对个人的影响

1、“以瘦为美”对身体的影响

据调查显示,近30 年来进食障碍患病率大增,尤其是社会经济文化较发达的国家及地区患病率较高。这说明社会因素在发病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现代社会文化观念中,女性身材苗条作为自信和成功的代表,以“瘦”为美。大量的媒体宣传也将追求苗条、减肥作为社会时尚,受到公众的推崇,这对女性的导向和压力无疑是巨大的。1996 年一次世界范围的进食障碍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减肥是进食障碍的发病机制中主要的危险因素, 随减肥行为的增加, 进食障碍等节食疾病的患病率增加,这说明强制要求“瘦”的社会文化环境中,进食障碍包括神经性厌食症的发病率及患病率增加。其它患病率明显增加的职业有时装模特和运动员。一些女性为了减肥,遵守减肥食谱,把每天由食物提供的热量限制在2940~4200焦耳,而世界卫生组织认为,每日摄入热量低于4200焦耳的人是处于饥饿状态的。我国营养学家推荐的居民膳食营养指南指出:50岁以下的女性平均每天需要8400~9240焦耳热量。减肥过度,会出现疲乏无力,对周围事物毫无兴趣。因为葡萄糖是供给大脑和骨骼肌活动的燃料,当你摄入的能提供葡萄糖的主食过少时,就无法满足身体需求,机体也就无法胜任你交给它的各项任务。另外,过瘦的人会比较容易头痛、烦躁、压抑。如果碳水化合物摄入不足,机体就会将食物和身体里的脂肪、蛋白质转变为能量供身体使用。其代谢产物酮就会在血液里积存,破坏身体的酸碱平衡,使人感到头晕头痛。几星期后,大脑可能会调整自己,暂且把酮作为燃料,进一步导致身体酸碱失衡。此时,你会感到十分烦躁、压抑。挨饿的时间越长、次数越多,身体遭受永久性伤害的可能性就越大,如可能导致水肿,心、肾功能不全等问题。[8]因此,追求瘦身,过度减肥,对人的身体是一种极大的伤害。

2、“以瘦为美”对个人心理的影响

减肥的人易产生各种心理障碍,如进食障碍。进食障碍是与认知、情感及行为等心理障碍有关的,表现为体重和进食显著异常的一组综合征,包括神经性厌食症、神经性贪食症、不典型进食障碍等。厌食症病人对自己体形的认识不客观。甚至有人认为“宁死也要减肥”,坚持一味饿下去。表面上看,这部分人是不吃不喝,实际上是患了抑郁症。另外,在减肥的过程中,有些人往往陷入期待与失望的自我矛盾之中,长期下去心里痛苦不堪。

(2)、“以瘦为美”对社会的影响

从T型台上减肥过度得厌食症而死的模特,到满街病怏怏的骨感“美女”,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无论是任何一种审美趋向,一旦呈现出了一种膨胀和过滥的势头,不但影响会社会的价值取向,而且会滋生许多的社会矛盾。“以瘦为美”的审美观念愈演愈烈,是对女性物化和商品化,偏离了对妇女的正常评价标准。当美貌成了女性的一种资产,直接损害的是女性的工作选择和生存质量。

(科教范文网 lw.AsEac.com编辑整理)

    对于一个民族来说,审美观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观念,它甚至能够影响到民族的繁衍生息和生死存亡。如果一个民族的男性一味地用以瘦为美来审视女性,而处于被动地位的女性又不得不去迎合男性的这种审美观,女性在审美观上的屈辱地位也会影响到子女的心理人格健康。以瘦为美,也不利于养育下一代。如果国人个个都瘦弱,那么也不会有健康的下一代,没有健康的下一代,国家和民族就难以健康繁荣地发展。

七、结语

“身体发肤受之于父母”。其实,按国人的传统习俗来看,“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自然美更赏心悦目,更符合大众朴实的审美标准。何况,美是一种变数,不同时代、不同社会有不同的审美标准,汉朝流行以瘦为美,唐朝则以胖为美,“瘦美人”能否一劳永逸、长盛不衰,这是个值得怀疑的问题。因此,在追求美的过程中,个人应该有自己的正确审美观念,切忌盲目跟风。

确立正确的审美观念,不盲目跟风,就应做到减肥适度。适度减肥,首先要弄清发胖的原因,不要盲目认为一天只吃一餐或者不吃饭就可以瘦,其实不吃早饭的人,更容易发胖。要使自己不发胖,必须保持做到:每天摄取的热量等于身体消耗的热量;要减肥,就必须做到:每天消耗的热量大于摄取的热量,这才是减肥的原理。其次,要养成良好的个人生活习惯,坚持健康的生活作息,才能健康减肥。

另一方面,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必须坚持内在美与外在美的统一,人是社会的存在物,社会美在人身上的体现亦十分丰富,具体表现为人的内在美与外在美的统一。人的内在美,是指心灵美,包括人格、品德、情感、智慧等,它属于人的本质、人的精神的层次的美,是美的灵魂。人的外在美是借以显现人的本质、精神的外在表现的美,它主要包括人体美、姿态美、服饰美、语言等。显然,在人的内在美与人的外在美的两个方面中,内在美是本质,是内容,是主要的决定的作用。内在美和外在美构成人性美的两个不可分割的层面,理想的人性美是二者的和谐统一。但生活中却出现了实际情况并非完全如此的形象。因此,人们在确立正确审美观的时候,应注意自己的仪表和形象,更要注重自己的心灵和品德,做到内在美与外在美的和谐统一。

爱美之心人皆有,完全杜绝“以瘦为美”的审美现象,期望每个患有“减肥强迫症”的女性变得超然世外、我行我素,变得无视外界的冷嘲热讽,是有些不现实。但我们能通过纠正自己的审美观念去建立更健康的审美观念,解除以瘦为美的魔咒,扭转人们这种畸形的审美观念。

 

参考文献

[1]何申权. 解开以瘦为美的魔咒[OL]. 新华网

[2]杜书瀛. 审美现象若干条件分析[OL].专家博客中国网

    

[3]户晓辉. 中国人审美心理的发生学研究[R].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40

[4]刘家窑. 美感的起源[OL].交叉科学.专家博客中国网

[5]宋钦宗.鲁迅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236

[6]杜书瀛.李渔美学思想研究[OL].新华网

[7]方刚.在以瘦为美的审美背景下女大学生的减肥心理探析[J].毕业论文设计网.

[8]李红.过度节食给身体带来的影响[J].九九健康网.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论《琵琶行》的语言艺术特色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