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尔佩的语义学美学(1)(2)
2013-08-25 01:06
导读:2、马克思主义文艺是唯物主义美学,因此也是现实主义美学。文学作品话语的理性核心是表现一定 时代 社会 作为意识形态和各种事实广泛总体的现实,
2、马克思主义文艺是唯物主义美学,因此也是现实主义美学。文学作品话语的理性核心是表现一定 时代 社会 作为意识形态和各种事实广泛总体的现实,即这一社会的 历史 基础。沃尔佩说: “ 由于任何一种意义直接或间接地回溯到经验与历史,或一种社会 问题 的原因,它自个便奠定了诗歌的历史唯物主义基础;其 科学 的、反教条主义的和反而形上学的特性,转而使其成为惟一可以批评接受的意义。 ” [6](P89)马克思主义美学、文艺学的 艺术 价值论建立在
社会学基础上,文学作品的理性意义在于表现社会的历史事实。当然,马克思论述了对于唯物主义者来说,困难不在于理解希腊艺术和史诗同一定的社会形式结合在一起,困难在于它们为什么在产生它的社会历史条件已经消逝以后,还能给予 现代 人以艺术享受,而且在某些方面说还是一种艺术的典范和不可再造的范本。这并不表明马克思主义应当放弃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不去 研究 、探讨文学作品表现历史时代的理性意义,而是要从文本话语角度研究这种表现的复杂性。 “ 马克思的阐述表明,一件艺术作品的历史与社会联系,并非是以机械或外在的方式对其产生制约的作用,相反地,它们在某种程度上是艺术作品 —— 并非别的其他客体 —— 所给人的特种享受的组成部分。因此,它必然会汇入艺术作品本身的各个要素之中,或者说,汇入艺术作品的理智与结构实体之中。 ” [6](P13)
3、沃尔佩认为, “ 要证明诗歌的明确性与特殊性,只有借助 分析 诗歌的语义(词语)成分,……以期表明诗歌话语如何有利于科学话语,从而使我们能把一种更为确切的意义附加在所用的语词之上,譬如像客观与历史感受(情感)。与此同时,我们应对几种基本的文学诗歌手法进行更为深入的探讨,……这几种手法是隐喻与夸张、象征与讽喻。这将允许我们建立文学真实即文学抽象的概念,一种隐含在文学或诗歌话语之概念中的东西。 ” [6](P89)在沃尔佩看来,文学作品表现的社会历史和现实的事实,现实主义的表现,必须通过文学话语表达出来。要把握文学的这种特殊性,必然要进行具体的文学话语分析。文学话语和科学话语一样都应当表现历史事实,而在话语的构成上的特殊性是具有隐喻和象征的手法。
隐喻在逻辑上是一种相似性联系。虽然它在科学话语中也存在,但是在诗歌中,它揭示的是具体而不是抽象的相似逻辑性,是依靠种或类的审美经验的抽象综合性。比如《奥德修记》里有一个句子: “ 我的船在此站立。 ” 沃尔佩对此分析说: “ 那只船 ‘ 站立 ’ 的隐喻在一种条件下是起着隐喻的作用,而非枯燥无味的抽象物的作用。就是说,它所代表的那种界说(正如卡斯特尔维屈诺所言),即以类(estanai —— 站立)喻示种(ormein —— 抛锚)的界说所包含的不是纯形式的抽象关系,而是一种不同种(ormein —— 抛锚)与其类的逻辑直觉关系。 ” [6](P94)在逻辑学上,类概念大于种概念。科学话语在概念使用上要严格区分这两种概念,不能混淆。而文学话语的隐喻的相似性,往往就在于用类概念词语来指称种属事物,使所描写事物既生动地呈现出事物的面貌,引起直觉体验,同时又使直觉体验从一个种属事物扩展为延伸到多样类属事物的想象之中。这是文学话语隐喻关联的相似性与差异性关系,从科学 方法 论来看是逻辑一直觉的复杂关系。理性主义文艺学重视隐喻的相似性,而浪漫主义美学只关注隐喻的差异性,都是片面的。而把相似性与差异性结合起来理解隐喻,就克服了这两种片面性。
文学象征也是一种文学话语形态。马克思主义美学把典型性作为文学价值的一个重要标准,认为文学作品的高度成就在于具有典型性。沃尔佩把艺术和科学统一起来,认为 “ 有艺术典型性,也有科学典型性。它可以被界定为一般和专门特征或历史与社会本质的一种集合体。 ” 而文学的典型性 “ 必须将其理解为某种激发美感的、具体的或独特的东西。因而,典型性可以通过一种一般与专门特征的联合体,而非一般与普通特征的联合体予以表达。简言之,它是一种独特的典型性。 ” [6](P99)文学象征就是一种 “ 独特的典型性 ” 。文学象征是在特称命题里凝视全称命题。当然,诗歌在表现一个特称命题,并不专注于要表达全称命题,但是如果是以生动的方式把握住了特称命题,与此同时这种表达也会获得全称命题的意义。沃尔佩说: “ 象征中包含着思想,包含着那种整一性或全称命题,与此同时,还包含着生动的特称命题。 ” [6](P104)象征是特称命题的具体性、生动性和全称命题的概括性、深刻性的统一,这种统一就达到了典型性高度。 “ 从《奥德修记》到歌德的《浮士德》以及马雅可夫斯基的《这种爱情》,它们均是真正的诗歌有机体的重要活细胞,但各自依然包含着丰富的真实性和典型性,一眼便可以看出相关社会文化与生活方面的反映:古希腊公元前五世纪的古风时期,贺拉斯的拉丁世界,中世纪,歌德的资产阶级时代(法国革命后期),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的欧洲,或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等等。 ” [6](P102-103)比如马雅可夫斯基的诗句:
于是
这第一次高喊
“ 同志! ”——
将飞遍整个地球
诗句中的 “ 第一次高喊 ” 发自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而 “ 同志 ” 的称谓 “ 将飞遍地球 ” 的描述,有一种生动的、激发美感的、具体的或独特的运动感,这种特殊称命题恰好表达了社会主义革命的理想这种一般和专门特征或历史与社会本质的集合体,达到艺术典型的高度。
4、诗歌和文学的鲜明特征是一种语义特征。文学语义特征是具有与科学文本不同的有机语境范畴。对这种有机、总体语境的分析,非常关键。文学作品在创作过程中,作者不断对词语进行修改是语义机制的表现性 发展 所特有的过程。沃尔佩说: “ 思想和情感的语言调节发展过程本身,趋向于不断提高的诗歌的真实性,对于相关的本文来说,它是一种内在的过程。也就是说,它关系到和有赖于作为语义机制或确定性语境的生成(历史)与个性化。 ” [6](P124)科学论文文体词语的语境因素,具有精确特征, “ 本文语境最起码应和先存的许多其他本文语境(不只是 ‘ 思想 ’ ),以及其中所表现的不同历史经验,结成相互依赖的关系 ” 。[6](P124)比如,你要写作一篇论述诗歌特征的科学论文,这一论文文本语境在西方起码就要置于从柏拉图以来的文论对诗歌特征的若干论述、观点、思想的语境之中,特别是置于当代对这个问题的研究进展的语境之中。科学论文文本的语境受制于相关论题的历史、文化语境,其文本语境没有自足性。而文学文本语境则不同。文学文本的一切因素,包括语境因素都是与文本不可分割的,完全包含在文本之中。沃尔佩指出, “ 诗歌文本在语义上是自发的,如此以来,在其表现价值中它只是以自身为前提 —— 换言之,至多是以包含在 ‘ 修辞 ’ 变异中的自身历史为前提,这些变异使其在语义形式上构成诗歌话语。 ” [6](P125)比如彼特拉克的诗:
…Si dolci canti
Di vati augelli,e tant'altro diletto
Che dal mondo m'avean tutto diviso,ets.
(……百鸣呜啭是多么甜蜜,多么欢畅,把我整个同这个世界隔断。)
沃尔佩在分析这几句诗的有机语境时说: “ 利用这种方式,凭借一颗充满爱的心灵,便可将大 自然 神秘化,使其受到基督教柏拉图主义和彼特拉克时代的其他传统观念的 影响 ,正是由于该段文字的内在语境 ‘ 风格 ’ 的语义蕴涵,上述促成作用或贡献才有可能成为现实。在彼特拉克的诗行(以及一般的诗歌话语)中,实现思想的客观化,是通过一种有机语境的语义范围的传达媒介 ” 。[6](P126)这种范畴相对于科学论文文本无机(依赖性)的语境的语义范畴,具有语义的自发性。
5、文学文本的有机语境的语义范畴具有丰富意义内涵。话语语义机制在科学话语和文学话语上有一种内在区别,科学话语的语义是单义,而是文学话语的语义是多义。沃尔佩对此专门作了分析,他说: “ 我们所说的有机语境或多义词的语义章节,是指具体的语言单位,即词组或名词词组,它不仅不是偶然的本文成分,而且其表现价值语言形式(或思想)意义取决于自身能力:它本身或者构成一种语言形式或表现复合物,从而足以达到个体化,可以有机地作为各个因素(即组成词组的各个因素)的必要性和强迫性语境;或者成为一种表现机制或语境的有机部分,其核心存在于词组本身或其他可以确定的单元之中,即那些对语境来说是结构意义上的词组或命题。所有多义表现价值就在于此。 ” [6](P134)这种多义性在于文学文本自身的词语和词组能够在文本结构中自动衍生出多种自发性意义,往往超越文本固有总语境,成为日常话语意义的剩余部分。这样文学文本的语境是一种开放的语境,在一些看似确定的语境中,又衍生出新的多种语境, “ 不计其数的语境,它们相互依赖,构成一种开放的语境 ” 。[6](P134)比如彭斯有诗曰:
暗淡的月亮落入白浪之中,
时光随我一起消逝,嗨:
沃尔佩根据多义语义结构 理论 作了分析,指出: “ 这里,诗中的忧伤效果产生于月落与我的时光消逝两者之间的含蓄而多义的关系,在我们看来,通过转化, ‘ 流逝 ’ 成了 ‘ 时间 ’ 的标志,从而使(落)月与(落月时)浪在字面上所表明的暗淡与苍白的情景,延伸和转化成富有人情的东西,它们因此也渐渐地暗淡消失。 ” [6](P145)月亮的落下和人的生存时光的消逝,在科学上,特别是天文学上没有任何关联。科学的命题只有单义的指向。但是在文学文本中,这两者就有着内在意义上的多种联系。而当 “ 暗淡的月亮落入白浪之中 ” 之时,人的生命存在的度量在发生变化,时光消逝,人的存活的岁月也在消逝。人生的感伤使月亮变得 “ 暗淡 ” 下来,掉入苍白茫然的浪花之中,种种语境和语义油然而生,形成诗意的忧伤。
以上几个方面基本上构成了沃尔佩的语义学美学理论。应当说,沃尔佩的探讨有其成功之处。他的确运用了当代语言学成果,建立一套比较完整的对文学文本进行语义分析的美学方法。这种方法不同于西方一般语言学的文学分析方法,它始终坚持文学是反映社会 经济 基础的上层建筑的马克思主义原理,在文学文本的语义分析中回答作品与特定历史时代的必然联系。他说: “ 没有歌德时代(及自由 企业 产生的相应经济)唯心主义泛神论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语言,没有十月革命和苏维埃社会(及其社会主义经济),《浮士德》与《列宁》都不可思议,无从谈起 ——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 语义辩证法的分析如果真正能够正确地阐释文学作品与社会生活的联系,那么 “ 复杂的唯物主义语义辩证法,可以取代毫无必要的 ‘ 镜象 ’ 和 ‘ 反映 ’ 的隐喻 ” 。[6](P203)他试图用他的语义辩证法理论来取代建立在反映论基础上的其他马克思主义美学文艺学理论,特别是带有浓厚黑格尔主体性色彩的卢卡契的现实主义理论。这是语言学转向在马克思主义美学文艺学中的一个突出表现。以卢卡契为代表的主体性马克思主义美学文艺学,往往从宏观范畴上来审视文学作品,作思辨性、心理性的主观阐释,虽然有其长处,但是使人感到有些空疏和玄妙,不够贴切和实在。沃尔佩的语义分析恰好弥补了这方面的欠缺。然而,沃尔佩在语义辩证法理论的建设上,还有不少缺陷,值得商榷。比如,他在 哲学 方法论上形成的新实证主义方法,主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都只有一种统一的科学逻辑方法。但是,它在分析文学作品文本话语时,虽然也时时强调科学文本和文学文本都是话语这一点,而在具体展开文学话语分析时又不得不反对问题的探讨建立于文学话语和科学话语的语义、语境区别这一坚实基础之上。他在文学话语语义分析上的成就,在一定程度上与他的哲学方法论思路存在着较大矛盾。而这种方法论上的矛盾,使他的研究和阐述时常徘徊于哲学方法论和文学话语特殊性的两种思路之间,思路和论说都有不够清晰之处。这直接影响到他研究这个问题的深度和论述的明确性、准确性。不过,沃尔佩是一个有高度文学修养和广博语言学知识的理论家。他在对若干文学作品的个案评析中,显示了文本阅读的才能,有许多精彩、独到的见解,值得重视。
【 参考 文献 】
[1] [意]葛兰西:《实践哲学》,重庆出版社,1990.
[2] [美]戈尔曼:《 “ 新马克思主义 ” 传记辞典》,重庆出版社,1990.
[3] [意]沃尔佩:《卢梭和马克思》,重庆出版社,1993.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
[6] [意]沃尔佩:《趣味批判》,光明日报出版社,1990.
[7] 李幼蒸:《理论符号学导论》, 中国 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