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电视技术发展与电视传播观念的变革(1)(2)

2013-09-30 02:31
导读:一、电视新闻节目 电视新闻是电视传播的主要节目形态,要求发挥电视即时。快捷的特点,将世界各地已经发生或者正在发生的事件通过电视传送迅速报
一、电视新闻节目
电视新闻是电视传播的主要节目形态,要求发挥电视即时。快捷的特点,将世界各地已经发生或者正在发生的事件通过电视传送迅速报道给观众。作为最具威力的节目形态,各大电视台均以重装备对待自己的拳头节目。新闻报道节目的制作设备与普通节目制作设备独立分开设置。
新闻报道的信息源和报导地点、时间难以预测,它的影响范围不仅涉及到国内,而且遍布全世界。实现新闻采访的设备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能应付任何突发事件,并能从众多、复杂的信息情报中准确地整理和编辑即时新闻、并迅速地播送出去。
目前电视新闻工作的方式,常见的以电子新闻采集ENG方式为主。(ENG: ELETRONIC NEWS GATHERING)。这是多数电视新闻、电视纪录片采用的传统工作方式。除此之外,新颖的卫星新闻采集系统(SNG: SATELLITE NEWS GATHER-ING)正在世界各地得到应用。这种系统是在可移动运载转播车上安装了小型地面卫星发射站装置。卫星新闻采集车能够在它到达15分钟内播出现场的新闻图像。新闻车的装备包括摄像和编
辑设施。它的工作效率很高,只需接通线路,调整天线,就能直接与卫星接通,实现即时播出。
在美国,卫星新闻采集车已迅速成为标准设备的一部分,并被看作是电视新闻采集方面的重大革命。但是由于SNG方式费用高昂从而成为限制其普及的主要原因。每一辆新闻车造价约80万美元。
目前已被美国时代·华纳公司兼并的特纳有线电视新闻广播公司(CNN)在过去的十几年间成为世界上新闻和信息的主要来源之一。它成功的重要原因是他们本着高时效播发独家新闻的工作方式,成为利用卫星时效最高的权威机构。最闻名的“未经安排”的报道是1986年“挑战者号”飞船遇难那天,CNN是唯一报道这一宇宙飞船爆炸新闻的电视新闻机构,致使其他广播网相形见细。但是CNN作为一个全新闻电视网,从创办伊始至今未能解决的问题还是一直存在着重大新闻事件不够的问题。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目前特德·特纳有线电视新闻广播网(CNN)24小时提供新闻报道的统治地位遇到了几个对手的挑战。美国三大广播公司正竞相筹办昼夜全新闻有线电视网,他们走向全新闻有线电视战场是迟早的事情,而且三大公司全都声称自己要求开办的新闻电视网绝不是已有15年历史的CNN的翻版。
电视新闻无论是在采集上还是在播出串联形式上,利用卫星提高节目的权威性已成为世界新闻发展的趋势。据台湾(中央日报)报道,台湾土家电视台电视新闻的播报方式也日渐趋向欧美方式。即由主播在播报新闻现场以电话或卫星连线等方式和外地记者对谈,这不仅进一步塑造了记者在采访报道新闻中的权威,同时这种方式使电视新闻播报方式更加活泼,让观众有一种现场感。
二、电视纪录片
电视纪录片(DOCUMENTARY)称谓的最先引进是由于大量用于电影纪录片。而今,电视除了在获取素材和制作节目的技术手段上与电影截然不同外,在电视纪录片的外延上也有了自己独特的涵盖。
由于电视摄像纪录设备在排除虚构而直接取材于现实方面有极大的便利,因此大多数运用画面语言、声音和音响来完成叙事、再现、造型或表现的、反映某一特定主题的纪实性与艺术性结合的电视节目都可属于电视纪录片的范畴。
从本质上说,纪录片应是纪实的。电影由于技术的局限致使声画记录分离,从而在追求纪实方面煞费心机。电视技术设备的发展完善对电视纪录片的创作手法的演进产生了相当的作用。电视纪录片在其自身的工作方式中打上了先锋的印记。
(一)电视新闻拍摄手法的运用
建立在纪实审美基础之上的纪录片的拍摄,已趋向最能体现电视现场性的参与性和新闻拍摄手法。用“挑、等、抢”的拍摄方法去捕捉现实的艺术亮点,用跟随拍摄方法更客观地表达生活等等。摄取的素材具有高度的真实感和说服力。 中国大学排名
在中国电视界,传统的纪录片创作风格和手法延续了很多年。没有ENG,没有现场话筒,音乐、解说和画面结合形式的纪录片和一代电视人连在一起。20年后,由拍摄设备进步带来的使纪录片恢复真实性、纪录原声状态几乎成为一场纪录片创作的革命。大型系列电视纪录片《望长城)做了这种探索工作方式的先驱。(望长城)很注重前期拍摄,打破以往纪录片重画面构图重光线处理的模式,抓住纪实拍摄这个基点,大量采用一机多声源,多机多声源方式,在拍摄现场做文章,抓拍生活中原态的质朴的美,具有强烈的现场性。
(二)现场同期声的大量运用
声音,作为视听媒介的基本物化元素,与画面一起构成特定的审美时空。电视纪录片中对人物同期采访声的大量运用可以说是突破传统电影纪录片的巨大技术跃进。电视的采录设备为我们提供了同步记录真实声画时空的手段,声音的全方位传播使画面的内涵得到伸延,使人物的情感得到更充分的展现。
目前,各类型的现场声效和人物同期声逐渐取代不必要的冗长解说已成为电视纪录片的新时尚。而穿插在现场纪实画面之间的同期访问谈话,直接向观众叙述,不仅提供了背景材料,发表了议论,又避免了编导的主观介人,使作品更加客观、公正和可信。
在纪录片访谈中大量使用的微型无线话筒为电视采访创造了独特的氛围空间。主持人和被访对象衬衫上别着的微型无线话筒替代了叫人生厌的大话筒,使每次采访(或人众或人寡)都犹如春天里轻松自然的促膝谈心一般透着生活中真实、浓郁的人情气息。这种无线话筒的使用,彻底拆除了摄像机镜头前采访人与采访对象之间无形的墙。采访人不再是生硬的话筒架子,而是一个可以平等交流的对象。屏幕上的人际交流更加接近生活状态下的自然交流,具有良好的效果。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除了同期声的采录,纪录片中利用多轨调音录音技术记录生活背景声、使用数字一体化摄像机的多个声道在闹市区的采访音效记录等都极大地丰富了声音在作品中的艺术表现力,为观众展开了真实的生活氛围时空。
(三)电视体育节目
体育节目是电视传播中一类形式较为特殊的节目形态。由于体育运动带有很强的竞技性,从而使体育节目在反映和表现内容方面带有明显的快节奏、超时空、多角度(甚至超常角度)和强烈的刺激性的特点。
大型综合运动会的电视报道是体育节目的典型代表。我们以此为例来分析体育节目电视传播的工作方式。
国际大型综合运动会的电视转播需要大规模的报道队伍。除了在转播时效上力求快捷外,对电视图像质量、声音质量、片头制作、节目字幕、图形、慢动作和计时计分系统都有较高要求。现在国际水平的电视转播必须有足够的摄、录、转播系统,还有微波传送,ENG、EFP采集系统甚至卫星转播系统设备的大力储备。
1.体育节目片头的独特要求。无论是各类型的体育栏目还是体育运动会的开、闭幕式以及每一项目的比赛开始,都要播放制作精美的动画片头。一个成功的体现运动会精神和力量的艺术片头将是电视转播的最佳开始。
各届运动会对于片头设计制作的重视可谓有目共睹。据称每届奥运会等大型国际赛事的节目片头成本均在百万美元上下,可见对片头的独特要求。关于片头的制作将在第(五)部分里详细讨论。
2.字幕、图形和计时计分系统。这个系统是整个体育运动会转播中重要的说明性系统。关于运动员的姓名、号码、国籍情况、比赛得分情况,奖牌决出后的优胜者的姓名、国籍、国旗奖牌图形,各运动会的成绩纪录情况,背景材料等等,随时随刻,电视屏幕出现所需的字幕图形和计时计分状态。电子计算机系统需要输人数以万计的数据并需根据比赛情况随时调出,显示在电视屏幕上。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3.慢动作重放镜头的使用。很多观众认为在家中收看电视转播要比在体育场馆看现场比赛要精彩、清楚得多。主要原因是在电视中可以看到比赛的近景特写、慢动作重放镜头和丰富的屏幕资料。慢动作,作为体育节目中出现机率最高的画面技巧,这种效果的形成是一种弹性的动力美,制造出来的一种虚幻神秘的气氛。在体育实况转播中的作用,主要是放慢运动速度,让观众看清楚某一动作的运动过程。
4.遥控摄像机和微型摄像机的使用。在游泳比赛中,为了让观众看到运动员游泳的水下镜头,采用了安装在游泳池底部的遥控摄像机。摄像师采取遥控方式操作摄像机,特殊的角度拍出不少精彩镜头。而在体操和其他一些比赛中,采用吊在空中的微型摄像机、采集单杠、双杠和鞍马的空拍镜头,从独特的视角给予观众独特的画面审美。大大提高了节目的可视性。
(四)电视文艺节目
电视文艺涉及以下几种类型:一是将异种艺术进行移位转播的艺术节目;一是指有脚本创作的大中型演播类综艺节目;一类是指各种类型电视剧的生产播出。
1.将异种艺术进行移位演播。这种类型节目内容十分广泛。它可以是正在上演的舞台剧、演唱会、游艺晚会等,利用EFP形式,或录相播出,或现场直播;它也可以是将原有的艺术形式转置演播室或实景中拍摄。后者在拍摄制作中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常常使互不相干的艺术形式相互穿播和渗透。最常见的例子如 MTV的拍摄制作。
2.有脚本创作的大中型演播类综艺节目。这是电视节目中几乎综合了电视各种特性的高难度节目。首先它具有很强的现场性和参与性,大量的现场观众可与主持人直接对话交流;其次带有很强的新闻性,主持人需要进行即席采访,必要时需穿插各种新闻性录像;第三具有高度综合性,各种艺术形式穿插其中,有的甚至还需加人主持人与电视观众的直接电话对谈,主持人成为整台节目的灵魂。这种节目形式常以现场直播的方式播出,如中央电视台每年的“春节联欢晚会”。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另一种类型的综艺节目是利用录像演播的形式进行创作的。如中央电视台受到称道的 1991年《拥抱太阳》“七一”晚会则属于这种类型的典范节目。由于录播的优势,编导有足够的时间雕琢结构,并相应发挥“技术滤器”的巨大作用,在前期拍摄的基础上进行作品的“二度创作”。应该特别提到的是,电视特技是“技术滤器”中的一种全新创作形式。随着电视制作进人掌握编辑机、电子特技阶段,技术的潜力将无可估量地发挥出来,同时电视思维也将进人新的阶段。在《拥抱太阳》中,导演充分运用了抠像,多机画面同时传送、叠画、图像变形、三维特技等手段来传送节目情绪和心理节奏,并赋予节目时空交错、虚实结合的特征,给人全新的视觉感受。晚会节目导演赵安说:“电视是高技术的结晶,是一种强大的现代化传播手段。导演要时刻想到充分运用这种先进手段,使观众在观看节目的分分秒秒,都有一种全新的感受,接受立体的、全方位的、多视角的节目信息。”
与此同时还应稍加提到的是电视字幕元素在文艺节目的创作中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有力表现因素。
3.电视剧的创作。这种以生活为基础的非真实电视创作形式类型多种多样。但无论是前后期合一的室内剧拍摄,还是神话科幻电视片都离不开电视摄录、电视制作的技术复合手段。
(五)、电视广告节目和电视片头制作
电视广告节目近年来在风格和样式上向着两个极端发展。一是利用传统电影胶片的特质拍摄的图像清晰,色彩鲜艳,柔美抒情的故事情节型或色彩构成型风格,如我们常见的化妆品、啤 酒、油料等广告。由于画面质感真切,光线考究,色彩浪漫,形成一种古典高雅的广告时尚。另一个极端就是电子计算机在视频领域中运用产生的现代视像创作风格。这种类型也普遍运用在各种电视节目片头设计中。视像创作包括三维电视特技和电视字幕系统以及电视图像平面合成的综合运用。

您可以访问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查看更多相关的文章。


电视视像创作的实质是电视合成图像和计算机辅助设计。人们可以利用现存的真实图像,外加电视特技给予的变形,附加在根本不存在的电脑创作的背景图像上,添加不同色形的字幕(拼音文字或方块文字),编一个有逻辑或者根本荒诞的故事,再配以动听的电脑音乐或声音,一个体现一定意图或者连作者自己也不甚明了的电视广告片就炮制出来了。
目前,绘画箱技术普遍运用于电视节目片头的制作中。绘画箱不同于电脑动画,在于它是一种平面合成图像的技术。在现有真实图像上用“画笔”涂涂改改,修修补补,美术气息浓厚,很有现代风格。
利用电脑进行图形设计的形式亦可独立运用。常见的有各种字母的变形和拟人化运用,各种物体的模拟设计等等。其中不泛反映一定情趣和意义的创意以构成片头特殊要求。总之,计算机动画的作品在时空定位和透视感受方面非其他视像创作形式可比,所以应用前景极广。
有人预计,电视视像创作系统犹如电视传播中的魔方,无法想象它能创造出多少种视觉形式(尤其是它涉及抽象形式)。这恰表明了一个问题:在电视技术视像创作领域中,发展是无止境的。
关于电视传播几个观念的确立。
(一)技术是艺术创作的基础
毋庸置疑,最新的科学技术必定会改变我们的生存环境;技术的发展,同时决定了文化、政治和传统观念的改变。但正如上文所述,我们反对“唯技术决定论”,也批判轻视技术的所谓“纯技术”观点。对电视技术与艺术相互的辩证关系需要再认识。
事实证明,技术与艺术在电视传播领域中的关系绝不是从属的关系,而是相互依赖同步发展的锁链关系。电视的诸多艺术形式正是在它的技术性能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自身运动中创建并逐步完善起来的。

(转载自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试局限对微观电视艺术创作进行讨论。
电视技术是电视艺术产生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电视技术的发展为电视工作者的艺术创作提供了有力和丰富的表达手段。电视从业人注定自始至终需要利用电视技术设备实现他们的思维梦想。在这里重新提到“技术滤器”的概念,即电视在表达再现事物过程中,技术的因素始终是同摄像机前的事物的知觉统一中起作用的。这种几乎包括与器械设备性能直接有关的一切的“滤器”作用,实质上就是电视人表达自身情感和思维意图的语言实
现方法。它具有很强的技术性。同等,改善和提高技术设备性能后将扩展电视艺术语言表现力。
电视从业人作为工具的操纵者,自然无法忽视电视“技术滤器”在创作中的重要作用,原因在于电视艺术的表现力从根本上很大程度地包含在对电视艺术和工艺的掌握之中。可以说,任何一次电视艺术外在形式的创新、和内在语言结构的演进都是通过这种技术语言来表现的,并通过技术上和工艺上的革新来实现。
典型的例子适用于电视文艺创作(如MTV)、电视广告节目和电视片头的制作方面。电视文艺创作中的“二度创作”成为电视编导的必修节目。融人思维才能创造全新。光影色妆、机位运动、画面组合、传送变形、字幕交错、心理节奏,这是一个未可限量的时空。电视视像创作实质上是电视合成图象和计算机辅助设计。而变形(以各种可能的方式方法)及重组为创作的精髓。
仅有对电视技术重要作用的认识是远远不够的。割断了本应浑然一体的技术与艺术的天然联系,在很大程度上局限了电视人创作思维和对电视客观规律的把握。技术应该成为艺术创作的重要方面。从这个角度上说,电视的技术工作者与艺术工作者合一势在必行。目前,电视的发展正在最大程度地使技术与艺术融合以创造崭新的传播特质。这种自觉运用的结果使电视的发展层次超越以往所有阶段。反过来,也将大大鼓舞那些“尝到甜头”的探索者。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二)电视节目要有对全球的透视
当人们刚刚认识到电视是一种由高技术实现的人类面对面的传播方式时,电视通讯卫星又使它一跃成为一种超越一切的“世界性”语言,发射到地球同步轨道上的三颗广播通讯卫星,能够用电视节目覆盖我们行星全部有人居住的地方。它冲破了自然和人为的阻碍,使偌大的世界变成了小小的“地球村”。
电视的世界传播,使亿万普通人第一次看到一个共同生活的世界,第一次相互观察和交流。电视信息传播的全球性质,使它成为全球交流的途径、国家之间和民族之间互相了解的独一无二的手段。电视取得了通向一切观众的直接途径。电视传播的国际化使每一个“渺小”的人都可以成为地球的主宰。人们认知事物的方式必须发生变革。全球式的思维方式给传播者和受众都注人了更新更高质量的血液。
作为国际传播业中时效最强、效果最明显,也是最基本部分的电视新闻,在电视业的竞争中,它是赢得观众的最有潜力的手段。在电视传播国际化的今天,电视新闻首当其冲地站在改革的前沿。
虽然技术的发展使新闻的采集和传播比以往更迅捷有效,新闻在内容上的竞争也使新闻业本身迅速变化,但是最关键的还在于新闻报道风格的转变。新闻报道节目须力求一种新的风格,这个要求并不仅限于有地方特色或适合当地人口味。电视节目要有对全球的透视!目前世界各地电视台都在力争达到一个目标,即站在高层次上处理和报道国际新闻,要使新闻具有世界性意义而不仅仅是国家意义。即每一次都要问一问:“这条新闻对世界意味着什么?”
电视传播的国际化趋势不仅影响着电视新闻的报道风格,而且在更深层次上使中国的电视传播业的方方面面得到促进。电视传播要立足世界、放眼全球,我们的电视节目需要有更大的气魄。电视传播的国际化成为电视发展的总趋势。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三)电视是一种综合多媒传播体
电视是信息时代电子高技术的重要核心。它与其他多种类型高技术的结合兼容使电视传媒成为当今能量巨大、渗透领域深广的技术综合体。卫星电视、有线电视实现了信息传播的全球化,而多媒传播体又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各个阶层各种精神消费的个体需求。“传播总体化”和“消费个体化”是电视发展的两极趋势。
现在全世界都在谈论几乎占国民经济1/6的电信业带来的变革��全球信息网设施,虽然人们并不知道它将来最后的形态到底是什么样子的。被称为“信息高速公路”的术语其实是个涵盖不宽,提法陈旧的比喻,因为它不能够概括在新的技术领域所发生的极为深刻的变化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电脑、卫星、有线和无线电话、交互式有线电视、经过压缩的数字广播电视信号。信息资料传递,以及为很多需求娱乐与信息的用户提供每天24小时录像点播服务的“录像拨号业务”等等。
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主席洪特对记者说:“传统的电视业已经走到了尽头,一个全新的电视时代:新型数字电视系统的时代就要来临。”
数字压缩技术的卫星能在同一带宽中传送50O套以上的节目。使用数字技术可在传送目前1套节目的一个频道上同时传输6至7套节目。越来越多的直接人户卫星电视服务在拉丁美洲和欧洲着陆。这就意味着相对一般的有线电视用户,收看数字电视服务就等于在自己家里开了一个“新闻录像店”,你可以拨号挑选消费信息和娱乐。
信息和艺术品经过数字技术处理被储存起来。
数字电视将通向高清晰度电视。它会威胁有线电视的存在吗?
目前亚洲上空约有33颗卫星,据估计到2000年亚洲上空将有79颗卫星运行,出现供过于求现象。
我们会开放天空吗?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
不管怎样,卫星电视、数字电视会造就观念与我们大不相同的下一代、再下一代人的成长。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论张艺谋电影文本的文化接受与阐释(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