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二
剧场,作为演员与观众共同进行戏剧审美活动的场所,它的构成要素可以没有灯光、布景和音响,甚至可以没有与实际生活场所隔离开来的专用建筑设施,但却不能没有特定的演出场地与观演场地,而且,这两个场地在戏剧审美活动进行时,总是处于同一物理时空中。剧场的这一自在规定性,必然使演员与观众之间产生当场性的相互影响,或者说双向交流效应。
然而,从古至今,演—观场地之间的结构形态形形色色,它对演—观双方的相互影响效应,也必然具有很大的差异。大致看来,演—观场地的结构形态主要有两种类型:分体式结构与一体式结构。分体式结构的典型代表是设有镜框式舞台的大型剧场。据西方演剧史学家吴光耀考察,镜框式舞台最早出现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经过不断改革和完善,到19世纪末,借助“第四面墙”原理与照明技术的支持,“演戏时舞台上照明而观众厅熄灯,也就是说,观众看得见舞台上的演出,而演员看不见观众”,仿佛在演员面前有一面无形的墙,至此,演出场地与观看场地的分体式结构最终得以完成。[9]
有人指出,在分体式结构的剧场中,虽然演员与观众处于同一物理空间并同时在场,但是,由于表演区使用大幕、乐池、脚灯、台唇等设施,与观众区明显地分隔开来,而且演员看不到观众席,因此,使“第四面墙”理论的倡导者们借助剧场结构的这一特性,要求演员必须假定观众不在场,忘“我”地在“第四面墙”封闭而成的戏剧情境中,与对手或自我交流,惟独不能与观众交流,即“当众孤独”地表演一个虚构的故事,以制造真实生活的幻觉,观众只能被动地观看,交流也只能像潜流似地间接发生着。
随着20世纪民主化和生活化社会思潮的兴起,这种交流方式受到强烈的批判。于是,“努力消除演员与观众之间有形的与无形的障碍,改变观众在(镜框式大型)剧场中的消极被动状态,使剧场回归到演员与观众彼此交融、浑然一体的理想境界”,就必然“成为无数戏剧革新家梦寐以求的目标”。[10]小剧场戏剧的大量涌现,正是这种追求的结果。
小剧场的舞台,尽管有伸出式、中心式、可变式等多种形式,但就演出场地与观演场地的空间布局来看,都是一种一体式结构。它们都拆除了大幕、乐池、脚灯、台唇等隔离演—观场地的物质设施,也不采用照明技术制造“第四面墙”。这种结构的自在规定性,对剧场中戏剧活动的主体,其作用是多方面的。但最突出的一点,就是促成了演—观双方的直接交流、共同参与和共同创造。就演员一方看,就不能像在镜框式舞台上那样,假定观众不在场,并想方设法避免与观众交流。相反,还要千方百计激发观众,从心理上甚至行为上参与戏剧活动,与观众共同完成特定的戏剧审美任务。而从观众一方看,这种一体化的剧场结构,也必然使他不再觉得是在透过“第四面墙”,去被动地偷看一段别人的生活,而是主动地从心理上甚至行为上,与演员共同进行一次戏剧审美创造。
这种情况,正如一位专家所说:“在镜框式舞台大剧场演出中,虽然观众有时也会感动,也会兴奋,也会叹息……但毕竟夹杂着那么几分‘隔岸观火’的性质。与观看电影和电视相比较而言,他们虽然也有某种‘参与意识’,但这种意识决不会强烈到跃跃欲试的地步。在小剧场戏剧演出中,情形就大不相同了。凡是观看过小剧场演出的观众都会有这样的体验:演员就在你身旁和面前表演,或在观众席的各个方位间频频地穿梭往来,他们的呼吸、他们的体温,你都能感觉得到;灯光既照在演员身上,同时也照在你的身上;甚至,演员突然走过来,向你发问,与你对话,也有可能邀请你同他(或她)一起跳舞;或者,干脆就请你一同参加一段演出……这种种意想不到的情形,不能不迫使你产生随机应变的观赏态度和莫名的期待心理,以便应付在大剧场里不可能出现也不希望它出现而在这里却可能会突如其来的事情。于是,以往那种在大剧场中较为客观冷静地‘坐定了看’的审美心态被打破了,换上了一种随时准备出现新情况和应付新态势的期待心理。观众的这种‘期待心理’,正是‘参与意识’的表现。”[11]其实,观众不仅会产生期待心理,更多的时候,还要调动自己的情感、想象、理解等审美因素,甚至不由自主地行动,与演员一起去体验,去创造角色的喜怒哀乐,去同情或哀怨角色的遭遇和命运,或者用各种方式直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有人在评述第七届中国戏剧艺术节暨“金芒果”小剧场演出时说,天津人艺的《夏天的记忆》与广州市话剧团的《押解》在此次汇演中好评如潮,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剧中主人公经常走下舞台或者主动地和观众进行现场交流。《押解》中的“甜甜”在毒瘾发作时,爬出舞台不停地向现场观众呼救。这情景再加上一束惨白的追光,令观众发自内心地感受到了“甜甜”撕心裂肺的痛苦。有些善良的观众甚至忍不住伸手去搀扶浑身颤抖、蜷缩在地上的“甜甜”。这种观—演之间的交流,显然不同于镜框式舞台剧场中潜流式的间接交流状况,而是一种明显的直接交流效应。
一体式结构的小剧场,虽然有利于演—观之间的直接交流,但是,如果处理不当,也可能破坏这种交流。如有些演出,演员在行动上故意做出种种动作,去触动观众,邀请观众参与演出,可是,观众却因为毫无思想准备,或因为不了解演员的创作意图,也会毫无反应,或拒绝参与。这种尴尬的局面,在中外小剧场演出中,都有过不少先例。因而,正确地理解和利用一体式小剧场的剧场效应,是十分必要的。
共4页: 3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