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夷平还是续建:中国电影理论的美学困境(1)(2)

2013-11-19 01:05
导读:梳理历史是迈向未来的折中选择 认识历史往往能够唤起迈向未来的信心,尤其在这个非常时刻,厘正历史的脉络,重新解释历史材料,或许就会启动突破

    
梳理历史是迈向未来的折中选择
    
    认识历史往往能够唤起迈向未来的信心,尤其在这个非常时刻,厘正历史的脉络,重新解释历史材料,或许就会启动突破困境的行动。事实上对中国电影史的研究一直是学界的重要课题,其中不乏有价值的成果。基本可以将它们概括为两种理论形态:一是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的“政治-经济”研究模式。虽然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间或出现过一些取自电影本体的研究角度,但似乎总是昙花一现、难成气候。一是近年来出现的“大文化”研究模式。它之所以迅速接棒乃肇端于九十年代国内电影的产业化调整,以及海外学者对中国电影史普遍采取的研究策略。显然,我们继长期缺失完整的电影本体的史论框架后,新近又陷入了西方学术整合的耗散结构之中。我认为用美学的方法来重修新中国电影史,应该是个能平衡双重愿望的折中选择,理由有二。
    
    一、新中国将近六十年的历史,无论就经济形态还是话语方式,其变化之巨、内蕴之精彩,堪称空前。从本质上看,变化的核心之一是关于“人”的不同理解。粗略来分,自1949至1978年的三十年,是浪漫的革命文化从激情涌动到衰竭幻灭的神话时代。“人”的概念总体上呈现为政治的工具,是构成宏大整体的微不足道的模糊单位。鲜活独特的个体性被基本排空,也就是说,个体的生命经验没有单独存在的必要和意义。即便被聚焦、凝视,也只是有幸被选召为了时代精神的忠诚反射体,其本身并不发光。七十年代末对左的思潮的批判和改革开放的起步,标志着神话时代的终结,取而代之的是务实的经济文化形成话语霸权的精英时代。生活质量的改善唤醒了肉体的冲动,长期被禁锢的自我意识渐渐苏醒。“人”的概念不再空洞、抽象,而是被注入了活生生的内涵。二十年间,“人”不仅复活了来自身体的所有机能,而且迅速将自我意识上升为主体意识,人道成了天道。近十年以来,高速成长的经济在根本改变国家的物质面貌的同时,亦偿付了高昂的环境成本、资源成本,扩张了贫富的差距,搅动了社会中各利益阶层对自身位置的重新谋划,一些原本隐匿的社会问题由之得以暴露。强势的唯经济发展模式受到了广泛的质疑,强调“优选”、“竞争”的精英时代遂逐步淡出。一个谋求多元共存、和谐发展,以公平、公开、公正为处世原则的公民时代拉开了序幕。对“人”的理解则趋于冷静,主张以设计合理的制度来有效制约身体的原罪,号召将“人”归置于适其所是的地位。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编辑发布)

    
    对“人”的考察与界定是经典美学的一项神圣使命,把“政治-经济”的研究模式还原为对“人”的时代处境的思考,即将原本史学叙述中弱化的艺术家的个人遭遇(生存状态、生命状态)凸现出来,将银幕元素的流变视为人性嬗变的呈现,无疑将有助于注解一批悬而未决的影史遗案,或者从另一条路径去接近一些争执无果的谜题。更重要的在于对“人”的历史性清理,实质上乃是启动了续建我国电影理论尚未构成完整形态的美学框架。同时,从神话时代自我的他性、空置,到精英时代自我的回归、主体的膨胀,再到公民时代主体的下降、冷缩,又极为有趣地暗合了西方由前现代到现代,再由现代到后现代的波动曲线。当下西方后现代理论主张通过全面取消“人”的主体霸道来夷平现代理论范式的锐气,也得到了符合国情的辨证地吸收。
    
    二、对新中国电影史的美学诠释,可以帮助我们前瞻未来的图景,并为目下较为散乱、无序的创作和市场,提供理论上的疏导建议,扭转理论滞后现实的被动局面。当然,不是所有对历史的书写都有效地指向未来,这就要求我们在研究方法上先行嵌入一个能与未来呼应的结构。我以为这种结构应该是由对一系列动态“完满”的追寻而导出的对各时期的批判立场。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共和国前期电影中的女性形象————以《红色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