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婚外恋题材电影 《一声叹息》的结构主义(2)
2013-11-25 01:29
导读:梁亚洲对李小丹说的话充满了这种既喜欢、又不愿与之结合的矛盾。在影片的开头,李小丹向梁亚洲表达了爱意,梁亚洲接受了,并握住李小丹的手对她说
梁亚洲对李小丹说的话充满了这种既喜欢、又不愿与之结合的矛盾。在影片的开头,李小丹向梁亚洲表达了爱意,梁亚洲接受了,并握住李小丹的手对她说,“我不知道你是不是认真的,但我是认真的。”如果真的是认真的,那就不会每次嘴上都答应李说要娶她,行动上却没有真正地实施(表现出梁亚洲的行动与言语的对立)。
而李小丹其实最希望能够与梁亚洲结婚。梁问,“难道那张纸就真的这么重要吗?”李回答到,“其实对于每一个女人来说,这张纸都很重要。”这表明李的希望。
妻子与情人
影片当中,妻子很重视情人,同时,妻子对情人完全是一种高姿态。
影片惟一的一场妻子与情人正面交锋的戏是后半部分梁已经回到了宋的身边的一个片段。梁的生日,李来到梁的家偷偷地与梁说话。宋发现李来到了自家门口,很大方地让李到屋里来坐。这时宋完全是一种主人的态度。而李小丹则表现出一丝感激、疑惑和受宠若惊。而李在他们家坐的一大段时间是在听宋述说当年她和梁的恋爱经历。意思是李小丹不应该破坏他们的家庭,也不可能破坏他们的家庭,宋是有意识地在无形中对李示威,给李施加压力。在这一场中妻子完全战胜了情人。
在这里我们拿《牵手》和《让爱作主》与《一声叹息》做比较。在《牵手》中,妻子对情人的态度是很冷静的,认为为了丈夫而和情人对峙从而忽视了妈妈和儿子的存在这样做不值得。而在《让爱作主》中,则是情人占上风,妻子对情人完全处于一种弱势,妻子表现得很软弱,不敢找情人 理论 ,而且认为没有理由也不应该找情人理论。
与《牵手》和《让爱作主》的比较更加容易发现《一声叹息》一片的态度,编导持的是应该维护传统家庭的观念(妻子的最后胜利),同时妻子应该找情人理论(即,妻子应该重视情人,因为她应该把自己的重心放在丈夫和家庭的上面,丈夫和家庭才是自己最重要的东西,才是实现自己价值的地方)。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四)孩子
孩子在影片当中对各种关系的 影响 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
影片按照惯例把孩子的形象设计成一个活泼可爱、聪明伶俐的小孩。按照惯例设计角色的好处之一是使更大范围内的观众接受这样的角色,同时也更大程度地接受这部影片。
孩子强化了夫妻之间的关系,加强了家庭的凝聚力。最后导致梁亚洲没有与宋晓英离婚而是分居的直接原因就是孩子。
孩子对情人似乎是一种本能的排斥。在影片惟一的那场妻子与情人正面交锋的戏当中,小孩也起到了作用。有一个小的细节。宋让小孩给李倒水。镜头切换,短镜头,小孩偷偷地在水里撒了大把大把的盐,镜头切换,短镜头,李皱着眉头把水喝下去(小孩要让情人把自己造的苦水自己喝下去)。这是一种示威,也是一种警示,表明宋晓英当年也是年轻漂亮的,如果李破坏别人的家庭,与梁结婚,自己将来也会有同样的后果。
(五)结尾片段
编导给影片安插了一个寓意丰富的结尾。
影片的最后一段,梁亚洲一家三口在海滩玩耍,这时梁亚洲的手机响起,梁背着镜头(背对着观众)接电话,梁停顿了一下,回过头,展现给观众的是一个很清晰的梁的脸部特写,嘴巴张开,说不出话,很惊讶的表情。这时候梁是静止的,他的脸部特写后面是模糊的背景,宋正向梁走过来。这个结尾寓意很明显,电话是李打来的,她想恢复与梁的关系。背景,宋向正在打电话的梁走来,宋代表着家庭,而“走来”表示一种压力和力量。而我们要看到的是,梁并不是表现出一种厌恶,只是一种惊奇的表情。这表明并不讨厌甚至是希望情人继续与自己保持关系,当然,这里受到隐隐约约的家庭力量的威胁。
(六)画外音和电影配乐
影片的整个基调是悲情和浪漫相融合,两个工具就是梁亚洲的画外音和表现悲情的电影配乐。整部影片是把丈夫作为第一叙事人,以他的经历和感受为线索。梁的画外音的语气当然是既惋惜又无奈,而且还表现出梁的一种发自内心的、真诚的情感。而当去除影片给画外音加入的悲情色彩,我们能够看到丈夫的(也就是影片的)真正想法。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
“我在她们那里感受到的是不同的情感。在晓英那儿我感觉自己是一个真正的丈夫。在小丹那里我就像一个孩子,离不开对母亲的依恋。”(一段明显的既不愿离开妻子也想拥有情人的自白)“我始终忘不了孩子的那双大眼睛,我没有和晓英离婚,我们分居了。”(还是不愿为了情人而离开家庭)这样的画外音同时配合大段的缓慢的大提琴弦乐为背景 音乐 。大提琴弦乐的含义是悲哀的、沉思的、领悟的。
影片是要把梁亚洲定位为一个可怜的好人的形象。这样梁亚洲的略带伤感的画外音以及悲哀深刻的大提琴弦乐伴奏使梁亚洲的婚外恋行为合理化了。
(七)深层原因和背景
《一声叹息》这部影片当中表达出这样的一种价值系统:应该保持传统的婚姻家庭,爱情并不是婚姻的基础,婚姻当中还是应该由亲情和责任占主导地位。理想的妻子应该是 中国 传统的贤妻良母型的妻子,但是容忍丈夫在婚姻之外可以拥有情人,妻子应该对丈夫的婚外恋持宽容的态度。而情人也只能与丈夫保持性与爱的关系,不能具有希望进而拥有婚姻家庭的要求。这是冯小刚导演的含有这样一个价值系统的一部电影的背景和原因。
其一,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具体的来说就是性观念的开放和个人主义的上升。性观念有日益多元化的趋势。其中的一种趋势是传统的纳妾思想在一部分男性身上回归。这种思想现在转变为既希望拥有情人,也不能放弃传统意义上的中国家庭。对于一部分年轻女性来说,成为第三者也不再是一件可耻的事情,甚至被认为是一种很有性格的所作所为。正如影片中的李小丹的形象。而中国的妻子们更加宽容,只要丈夫能够到自己的身边,对丈夫也能够容忍。于是就大大地促进了这种婚外恋的机会。
另外就是个人主义的上升。 现代 社会 的一种趋势就是个人只顾个人的事情。这与十年前的情况很不一样。也就是不存在一种社会舆论对婚姻家庭道德规范的强制作用。正如迪尔凯姆所说的“集体良心不起作用”。而这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尤其是在毛泽东时期,社会对于婚外恋的舆论控制是很严格的。至少不会有公然的婚外恋而不受周围人们的强烈谴责。而不是《一声叹息》里表现的是当事人的这种无可奈何,甚至是大为(梁的公司经理)帮助梁和他的情人找到了一处房子,供他们住在一起。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其二,即是中国社会流动性的大大加强。最主要的就是中国传统单位制的削弱。现在个人换工作变得越来越频繁,户口变得不像当初一样重要,退休金和医疗保险也趋于社会化。整个中国社会区域之间的分隔不像以前那样明显。物质上的条件(如 交通 工具)也给社会流动提供了更加方便的条件。社会流动性的增强就给道德上的越轨大开方便之门。就像在《一声叹息》中,梁和李根本不用担心失去公司的工作之后会带来严重的 经济 后果。
其三,其他的婚外恋题材影视剧。在《一声叹息》之前出现了不少同类题材的作品,如《牵手》和《来来往往》(都有很高流行度,并引起极大反响),而这些作品几乎都属于女性题材。因此,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出现了《一声叹息》这样一部男性视觉的影片。
其四,新的婚姻法。中国已对婚姻法自20世纪80年代之后又作了一次大的修改。社会对婚外恋的 问题 争论激烈。影片以电影的方式表达了自己对这些问题的价值取向。
讨论
本文对当前流行的一部以婚外恋为题材的电影《一声叹息》进行了结构主义 分析 。
这部电影引发了一个如何建设最佳婚姻关系的问题。吉登斯提出了与此问题相关的一个论点,既要在两性之间建立一种纯粹关系(purerelationship)。纯粹关系剔除了权力的控制因素,使双方在性和感情方面处于平等的位置,双方都获得了一种自治能力。这种个人的自治性可以有效地控制自我在关系的个人空间界限,同时也能对对方保持尊重,并意识到对方的 发展 潜力并不对自己构成威胁。公共领域、国家
政治 层面上的民主为纯粹关系的实现提供了本质条件(吉登斯,1992)。
按照吉登斯的观点,妻子应该拥有自己的自主性(可以理解为有自己的事业、朋友圈子或者在性爱上有自主权等),而不是说自身的价值要完全在丈夫身上才能体现。夫妻的任何一方都不能拥有情人,婚姻建立在一种平等的性爱的基础上。婚姻关系能够最终实现如吉登斯所设想的变革,成为夫妻之间的一种纯粹关系是我们的一种美好愿望。无论能否实现,都给我们提供一个发展的方向。
参考 资料
1.[英]安德鲁·古德温加里·惠内尔《电视的真相》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1年
2.[英]安东尼·吉登斯《亲密关系的变革--现代社会中的性、爱和爱欲》社会 科学 文献 出版社 2001年
3.陈功 《家庭革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0年
4.[美]戴安娜·克兰《文化生产:媒体与都市 艺术 》译林出版社 2001年
5.[美]凯特·米利特《性的政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
6.[美]康斯坦丝·阿莱斯《良性离婚》中央翻译出版社1998年
7.李桂梅《试论当今中国婚姻家庭嬗变的特点》《求索》1999年第5期
8.李慧英《女性形象:作为文化的载体》《世纪之交的中国妇女与发展》
9.李幼蒸选编《结构主义和符号学》三联书店 1987年
10.刘英薛素珍主编《中国婚姻家庭 研究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7年
11.卢淑华《婚姻观的统计分析与变迁研究》《
社会学研究》 1997年第2期
12.罗兰·巴尔特[法]《符号帝国》商务印书馆 1996年
13.司徒梅《婚内·婚外:情人,夫妻,和第三者口述实录》光明日报出版社 1999年
14.陶东风金元浦高丙中主编《文化研究》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0年
15.王海翎《牵手》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9年
16.徐安琪主编《世纪之交中国人的爱情和婚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7年
17.徐安琪《中国离婚现状、特点及其趋势》《学术季刊》 1994年第2期
18.徐亦让《人类家庭发展史》天津人民出版社
19.叶文振林擎国《当代中国离婚态势和原因分析》《人口与经济》 1998年第3期
20.[英]约翰·斯道雷《文化理论与通俗文化导论》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1年
21.周全德巩艳芳《市场经济条件下婚变现象产生的深层原因分析》《河南社会科学》 1998年第1期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编辑发布) 22.《家庭史》上海三联 1998年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潘颖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