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围:冲出纪录片创作的误区(1)(2)
2013-12-05 01:04
导读:我们强调画面语言的作用,并不是不要当事人出来讲话。当事人出来讲话,有时会在片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决不能所有的故事都由人去讲,把纪录片
我们强调画面语言的作用,并不是不要当事人出来讲话。当事人出来讲话,有时会在片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决不能所有的故事都由人去讲,把纪录片编成各种人头的集粹和展示。我个人认为,凡是能用画面说明的,尽量用画面语言去表现。而一部纪录片,如果没有画面故事和画面细节,即使说的故事再精彩,细节描绘的再细腻,观众也没有看到。而出现在画面中的哪怕是一个很微小的细节,也会给人以震撼的力量,给人以真实可信的感觉。
在纪录片革命的今天,我们已经从“以词为主、音乐打底”的那种制片方式中前进了一大步,进入到用同期声来表现现实了。但我们决不能停留在这个中间地段,更不能认为使用了同期声(讲话),就是纪实了,就是纪录片了。实际上,纪录片是以视觉艺术为本体的一种电视节目样式。既然叫“电视片”,那么就必须认清“画面语言”是纪录片的灵魂,它的故事,它的情节,都应该尽量用画面语言去表现。那种大量使用话筒采访故事的创作方法,有违于纪录片创作的根。
手法上:画面晃动不等于纪实
在这次报送的评选节目中,与三年前相比,最大的进步就是镜头比以前更稳了,“用架子拍,”可以说被越来越多的纪录片制作者所认同。《小小读书郎》、《空山》、《潮汕民居》、《狮子山、玉门关》、《荣氏兄弟》等都是画面工整的极品。
尤其需要提级的是《井底村三姐妹》,山西电视台的编导胡志远,连续4年抗着三角架,来到大山深处的井底村。可以这样说,这部纪录片几乎所有的画面都是用架子拍的,而且在用光上也十分讲究。还有《龙船
日记》,尽管这部纪录片表现的是龙舟赛这样动感很强的内容,但创作者仍把工整的画面和流畅的蒙太奇剪辑,呈现在观众面前。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相反也有一些作品,选材好,故事也好,但就是镜头不稳。这里有个操机水平问题,也有对什么叫纪实的理解问题。笔者曾问过一个参评的编导,好端端的一个保护侯鸟的节目,为什么镜头老是晃呢?回答说,“为了增强节目追踪拍摄的纪实性。”
可以说,这是一个创作手法上的误区。我们都知道,电视节目是拍给观众看的,观众在看这个节目的时候,要是觉得画面总是在来回抖动,看着不舒服,是肯定要换台的。做电视节目有一个最浅显的道理,就是让观众看清楚、看明白、看下去……,可是如果为了纪实而晃动镜头,只能影响节目自身的质量,同时也会影响收视效果。
镜头晃的原因,还有一个就是摄制人员“懒”。该用架子的时候不用架子,使该稳的镜头不稳。这次四川阿坝州电视台送的一个纪录片《桃坪古堡》,选材是上好的,内容也新鲜,可就是拍摄时很少使用架子。本来这种人文类介绍古堡的节目,应该是很好看的:大山、古堡、民俗……,很有发挥画面语言的余地,可是由于摄制者很少使用架子,使节目的工整性受得了极大的影响,尽管这部纪录片入了围,但评委们都为该片没有进入大奖而觉得惋惜。象《咱当兵的人》、《一个都不能少》、《山头秀才》等节目,都存在这样的问题。
尽管谈了不少纪录片创作上的误区,但我仍认为今年“中国纪录片大奖”的作品质量,远高于以往任何一届。《非凡21小时》、《布达拉宫》、《复活的军团》、《回家的路有多长》、《远望神州》、《陈小梅进城》等,不但达到了相当的水准,而且完全可以与国际上的一些相同题材的作品相比。特别是一些小台,进步的幅度尤其大。象义乌电视台拍摄的《在和平的日子里》、金华电视台的《10小时生命大营救》、宜宾电视台《抢救白鲟行动》、湛江市委组织部的《本色》等。现在,我们需要大量的电视产品供人民群众愉悦欣赏;我们同时也需要大量的的电视作品打入国际市场;我们更需要大量的电视精品问世,已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