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焦点访谈》--社会变革后中国新闻传播的适(2)

2013-12-09 01:08
导读:3.传播形态上由单向垂直式转变为“双向交互式” 在体制变革前的中国社会,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民众的信息传播关系是单向垂直式传播,即中央政府通


3.传播形态上由单向垂直式转变为“双向交互式”

在体制变革前的中国社会,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民众的信息传播关系是单向垂直式传播,即中央政府通过组织和大众传媒两个系统把信息传给地方政府和民众,其中组织系统是传播的主体性渠道,地方政府和民众的信息则主要从组织系统中获得,而传媒系统则是辅助性的。在这种传播形态中,地方政府和民众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由于地方政府利益上没有独立性,群众只是从集体、单位中分得应得的利益,因而也就不需要作利益表达。同时上下利益一致的假设和对舆论的高度监督控制,也根本不存在信息的反馈。

但是随着地方和民众成为利益主体,中央权力的下放以及传媒舆论监督职能的赋予,传媒在下达中央指令的同时,也接受来自地方政府和民众的利益表达,于是信息传播模式也就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民众获得了独立的利益,产生了利益表达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民众的利益表达既可以通过组织系统逐级上传,也可以通过传媒系统直接送达中央政府,这样就形成了自下而上的信息流。又因为地方政府有时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往往在信息的上传下达过程中会使信息受阻,这样就使组织系统进行的信息传播由于信息衰减严重而失去了有效性,这样传媒系统就发挥了其有效的威力,它使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民众三者传播关系由原来的信息单向垂直式转变为双向交互式。在这里,“信息源不再由政府控制,即由过去的自上而下的垂直传播进而变为平行交叉的自由传播”(施拉姆:《大众传媒与社会发展》)。总之,反馈信息流的增加成为体制变革时期又一新特点。

五、从《焦点访谈》的现存问题看中国新闻传播转变后的问题和阻力,大众传媒在不断的强化角色职能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整理)

1.舆论监督不够,质量不高

虽然涌现了一批《罚要依法》等大快人心的节目,矛头直对贪官污吏,大胆揭露曝光,但纵观全国的大众传媒,改革开放20年来,在超过千起的重大新闻曝光中,把部以上的高官作为揭露对象的,还没有一起是新闻单位独立作出的。即便是引起全国瞩目的“陈希同王宝森案”,虽然曝光已经多年,但至今仍没有一篇深入翔实的记录当时真实情况的报告,以至于有不少人把街头小报的传奇杜撰当事实来读。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首先是来自制度的约束。

中央有关政策曾有明文规定:新闻单位的批评稿件要送给被批评对象的上级审批阅读,然后才能发表,而且“涉及到公检法等部门的曝光必须上报到系统最高一级主管部门审批”,这实际上是变相地否定了新闻机构的监督权力。诚然,《焦点访谈》被冠以舆论监督的“改革尖兵”之称,但在实际操作中,据内刊工作人员统计的数据表明,在1994年到1998年这五年间,该节目的干部监督多是以科级和处级干部为主,《大公报》曾发表文章说“几时他们(被监督的官)不安的眼光不是仰视而是俯视或平视,那么《焦点访谈》的门口就会门可罗雀了,那时弱势的群体有可能成为强势了”。还有人戏称《焦点访谈》是专打“老鼠”不打“老虎”的“尖兵”。那么如此的约束与力度能够解决和保护的究竟是哪些人的问题和利益呢?在几年的来信统计数据中,我们发现占绝对多数的是农民,其次是工人,而知识分子的数量最少。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焦点访谈》影响最多的是那些在社会最基层的民众,《焦点访谈》维护更多的是来自社会最基层的民众利益。这至少说明三个问题:

第一,是农民问题最多,农民利益被漠视的现象最严重。尽管我国农民人口众多,自然反映的量也就越大,但他们所反映的大多都是社会性问题,这一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第二,是工人农民的利益受损害后,因为途径和费用等问题使他们只有更依赖媒体来作他们的保护人,替他们伸张正义。

第三,是农民进入系统后得到保护的能力最少,从某种意义上说,通过《焦点访谈》等媒体的曝光,基层民众被侵犯的利益才得到部分的保护和补偿,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制度上的一种缺陷。

其次是权与力的约束。

舆论监督虽然使一些贪官污吏的特权受到了约束,但在大社会中仍是有一些利益集团和权力机构在有力地影响着新闻监督的职能。《北京青年报》就曾形象地描述过新闻机构被包围和、干扰的场面:《焦点访谈》被两支队伍包围--一支是住着宾馆,拿着手机,拎着巨额“红包”和土特产的主任和秘书,另一支是席地而坐,揣着干粮,捧着写满众人血印和签名的告状信的群众。由此看出,各种权的威胁,利的诱惑,以及中国人永远也过不了的人情关,都严重影响着新闻监督的力度和职能,这不禁让人想起鲁迅先生曾说过的那句话:在中国,如果你想随便挪一下椅子,都会发生有人流血的悲哀。

第三就是知情权的约束。

美国总统克林顿的性丑闻案被美国各大新闻媒体放之于最显著的地方,连篇累牍,细致入微,甚至有公司对总统的审判过程进行了录像选播。公众仅仅通过传媒对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就了如指掌,还可以发表意见,投票表决,这生动地体现了西方新闻媒体对社会政治生活所能产生的巨大影响力,也就是所谓的独立于立法、行政、司法之外的“第四势力”。而我国情况不同,我们的大众传播工具是党领导下的宣传机构,是政府的职能部门,基于此,一个系统内部机构如果要对系统本身进行监督,就必须有来自系统最高决策者对其的授权和认可,而这其中首先就是给予他知情的权利。这里所指的“情”既包括事件本身的来龙去脉,也包括各利益集团、权力结构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各自的背景以及最高权力机构对各种集团、势力的态度的倾向。而中国大众传播媒介的知情权却被它的行政级别所限制,对内情所知甚少。这种知情的局限造成的直接后果便是稍有不明之处,便采取回避的态度,“不去搅浑水”,使监?督简单化。《焦点访谈》的记者也曾开玩笑说“我们《焦点访谈》最爱作的就是对直观的违法行为的曝光,尤其是正在进行中的。比如公路乱收费、乱插旗杆什么的。为啥呢?因为它证据确凿,拍下来就再也赖不掉了,所以我们至今还没有打过一场官司,没有一次差错”。这些话虽是戏言,但我们也能从中看出:目前我国的新闻监督还只是“简单监督”的事实。“简单监督”的必然是简单的事件,而简单的事件所反映的社会问题也必然是表面化的,所引起的社会思考也就必然是肤浅的。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编辑发布)

第四,新闻队伍素质的约束。

任何事业的发展都是要靠人来实现的,中国大众传媒的进步也同样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队伍。然而由于我国新闻事业起步较晚,加之长期处于政府指令性的管理下,缺乏自主创作的空间,这就使新闻从业者或萎缩为一个按指令行事的慵懒的应付公差者,或转而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经济利益。随着中国大众传媒舆论监督职能的不断强化,其权力与影响也将不断地日益扩大,面对这样的形势发展,如果新闻从业人员素质建设不能及时跟上,其产生的负效应将是信息封锁时代由于政策宣传不到位或者不准确所可能产生的社会危害的几百倍。在这种情况下,新闻报道就无形之中被封堵到了既不能回避问题,也不能激化矛盾的境地,这就确实给新闻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反观今天的新闻监督中存在的力度不够、质量不高等问题,有一部分原因就是记者知识准备不足,分析能力不强造成的,因此我们看到的很多报道都是只针对问题的表面现象进行描述,或把事件的主题归纳在一个很浅的层次上,不能作深入的挖掘,这样的新闻报道往往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是感情上的冲动,而少有理性的思考,但是毕竟大众传媒不仅是传播工具,还是文化载体,低质量的思考所传播的必然也是低质量的文化,这对全民文化品格的培养也是极为不利的。

2.重视之下的畸形“权力放大”

《焦点访谈》引起的社会震动和反响如此之大,原因来自于领导和群众的特别关注,两者的合力才造成了《焦点访谈》在全社会的重要影响。

群众为什么如此重视《焦点访谈》呢?这大概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首先,几十年来中国百姓习惯了报纸电视上的“一片形势大好”的赞扬和讴歌。突然敢说敢做的,当然解恨解气。这种“奇”使弱势群体有了代言人。 您可以访问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查看更多相关的文章。

其次,在群众的眼中,传媒所发出的言论必然是代表党和政府的言论,因此在中国百姓心中,《焦点访谈》的声音就是政府的声音。《焦点访谈》批评谁,谁就会迟早受到制裁,这也是《焦点访谈》获得民众信任的基础。

第三,由于群众投诉渠道不畅,《焦点访谈》成了他们借以依赖的窗口,有人干脆把《焦点访谈》称作“焦青天”。如果说领导对《焦点访谈》的重视是出于一种权宜之计的话,那么群众对《焦点访谈》的重视则更多的是出于一种“电视神化”,一种对大众传播工具的误解。按照传播学的说法,是“大众传播本来不是对传播对象产生效果的一种必要的和充分的因素,而是属于和通过中介因素和影响的关系来起作用”(《传播学概论》,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也就是说,对于被监督的人和事,舆论监督本身并不能起到决定作用,它的作用在于通过曝光后营造出一种环境,通过若干环节作用于政治,从而产生效果,它的功能仅限于此。

由于上上下下的关注,使《焦点访谈》的权力被扩大,更严谨地说应该是社会心理学上的扩大,也就是在社会心理上,《焦点访谈》的权力已经超过了大众传播工具本身的应具有的权力范围,这当然有好的一面,但也有一些始料不及的不良后果。比如某领导在当地仗势欺人,横行霸道,事情曝光后在群众中影响极大,也震怒到了上面的领导,当即将他枪毙。违法者恶有恶报,罪有应得,但究其罪行就未必到了要以性命相抵的程度。由此看来,这些后果之所以产生的深层次原因莫不是舆论监督在人们心理上的权力畸形扩大所致,它体现了中国社会对新闻传播认识上的文化约束。有趣的是,在中国被“炒”热的事,几乎都难逃被“炒”死的宿命。所以在《焦点访谈》成为重中之重的特别时候,不免也会有些忧虑,担心它的命运又会如何。至少在社会意识里,舆论监督万能论的幻象应该打破,舆论监督应该获得其应有的社会定位,这才是中国新闻传播的健康走向。

(转载自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六、从《焦点访谈》看中国新闻传播媒介转变的发展趋势

一个国家传播业的发展与这个国家的整个社会发展状况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对未来中国新闻传播业的发展趋向也取决于未来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它会受到社会经济、政治以及法律的制约和规定。

1.体制变革对传媒发展提出要求

首先,大众传播业的发展水平决定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民众的需求日益成为大众传媒的重要依据,中国的新闻传播将不可避免地向着贴近大众的方向发展。

第二,随着中央对地方行政干预的减少,中国新闻传媒的舆论监督职能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不仅不会弱化,反而会增强。

第三,随着民众日益成为利益主体,其利益表达的可能性和迫切性也在不断地加强。因此言论自由与开放将必然成为中国大众传媒的发展方向。

第四,政府、社会对大众传媒提出的越来越迫切的要求会最大限度地促进新闻从业者的素质的提高,成为最直接的动力。

2.传媒进一步发展所需的条件和保障

(1)建立健全的新闻法规,使舆论监督法制化。在中国新闻传播向着内容贴近大众、职能上强化监督、言论日益自由和开放的方向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到有关新闻传播制度和法规建设还远远落后于其职能的转变速度。一方面给中国新闻传媒当前的舆论监督工作带来了不便,也为它的进一步发展设置了障碍。随着大众传媒舆论监督职能的日益加强、对社会生活影响范围的日益扩大、影响程度的日益加深,新闻的自由也迫切地需要法律加以保护,另一方面在舆论监督被加强的同时,还要时刻防备它的变质和腐化。总之,新闻法规的尽快出台成为新闻改革者最为迫切的要求。

(2)给予适度的“知情调查权”。中国新闻传播的舆论监督职能是在体制变革时期顺应政府和民众的需要应运而生的,舆论监督职能的进一步强化需要政府和民众的保护与支持。从政府方面来讲,除了制定出对舆论监督的保护性的法规外,还应给予新闻单位适度的“知情调查权”。中央有关部门可与重点新闻单位的重点栏目的主要负责人建立经常性的业务接触,双方可就一些重大栏目的主要负责人建立经常性的业务接触,就一些重大题材的报道进行情况沟通,这一方面减少了新闻单位在实际操作中的盲目性,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中央对于负面报道的“把关”。这样在双方达成共识后,中央可在适当范围内授予采访调查的“特别调查权”,这样在舆论监督方面的力度将会大大加强。 您可以访问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查看更多相关的文章。

(3)开辟“民意采集渠道”,发挥社会舆论的“预警”功能。在我国目前的舆论监督过程中,民众仍是作为弱势群体被关怀,民意也是往往作为后发似的意见反馈予以关照。“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是《焦点访谈》一类舆论监督节目为民申冤、打抱不平的传统思路的形象表述,这也在某种程度上表明民意还远没有作为社会主体意识渗入到大众传播中去。把舆论监督误以为是后发似的批判和反思,而忽略了它的预警功能,这也是我国大众传播界亟待解决的偏见。

总之,随着社会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新闻传媒所关注的社会现象的主体,特别是民众,将逐渐成为新闻传媒的外部重要因素,新闻媒介和政府将会更加关注民众的利益表达,新闻传媒仍将继续发生转变。它的前景是不可估量的,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它会有一个光明而又美好的未来。

点评

新闻媒介的大众传播对国家施政和社会活动的监督,是保证社会良性运转的重要因素。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电视已经成为影响中国公众的首屈一指的大众传播媒介。特别是《焦点访谈》针砭时弊,引导舆论,促进了中国社会生活的改进和舆论空间的嬗变。王丹的论文《〈焦点访谈〉--社会变革后中国新闻传播的适应性转变》,以《焦点访谈》节目为切入点,选择了一个在当今现实中颇有意义的论题,同时也是具有相当难度的课题进行研究。这是一篇既与理论、又与实践相关的学士学位论文。

作者对这一选题的把握也是基本到位的。作者从对《焦点访谈》现象的意义、对《焦点访谈》栏目特征的分析、对中国新闻传播新特点的分析、对新闻传播所遭遇的问题和阻力着手,比较全面地分析了中国社会环境的改变和中国新闻传播的适应性变化,分析了它们的特征,并指出了它们的发展趋势,还对《焦点访谈》的定位、策略提出了对策性的意见。作者尊重“已经是什么”的世俗化现实,由此出发,探讨新闻传播的操作方法,是言之成理的。

作者对《焦点访谈》产生的背景,亦即中国近年来的社会变迁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分析,论述中提到许多非常具体而鲜活的材料,带有媒介深入思考的特点,说明它是深入实际的成果。

总体说来,这部论文视野开阔,资料较为丰富,有作者自己的见解。从行文中也可以看出,作者具有比较宏观的知识,并具备较好的文字素养。

论文的不足之处是,对社会背景的分析较多,而对节目本身问题的分析不够深入,论述还不够严密,参考资料和一些注释的做法也不太规范。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中国电影的数字化生存(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