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对奥奖的研究还应该包括对奥斯卡奖“潜规则”即所谓的评选标准等研究。众所周知,奥斯卡奖常常爆出冷门,让权威预测者跌破眼镜。曾两次获奖的捷克裔名导米洛什·福尔曼说过:“学院奖是奇妙的游戏,不过你要是认真对待它,那就麻烦了。”该奖是由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5800多名具有投票资格的会员票选出来的。他们大都是富裕的白人,中老年为主,思想倾向和审美趣味比较保守,深信美国梦和美国价值观。经过70多年的投票已形成一系列不成文的“潜规则”。知名奥斯卡奖专家约翰·哈克尼斯在《学院奖手册》里就例举出以下几条:其一,在最佳影片上厚“大”薄“小”,亦即史诗片或具有史诗规模的影片夺魁最多,迄今77部最佳影片中就有21部属于此类型,它们都很长,平均为152——156分钟。另外,小金人偏爱正剧片。科幻片、惊悚片、动作片等都不受青睐;而得过最佳影片的喜剧片或音乐片内中定要有较多的“戏剧份量”。其二,在最佳男女主角、男女配角上厚“重”薄“轻”,亦即凡饰身心残废者、精神变态者等“重型角色”的演员总是胜率大,像《雨人》的达·霍夫曼、《我的左脚》的丹·戴——刘易斯、《阿甘正传》的汤·汉克斯等以及《沉默的羔羊》的安·霍普金斯、《危情十日》的凯·贝茜等封帝封后皆因小金人厚“重”。反之,歌舞片巨星弗·亚斯泰、喜剧泰斗鲍·霍普从未捧过金像而终生遗憾。其三,饰真实的名人角色也容易得奖,例如《甘地》的本·金斯利、《莫扎特》的墨莱·亚伯拉罕等。其四,年纪越大越容易得奖,但这是安慰性质的,例如1982年一届4座表演奖得主都年过七十。另外,口音特别也是获奖一个要素。知名女记者珍妮·贝金格在一篇报道中还补充了以下几条:其一,偏见,好莱坞过去很歧视黑人而偏爱亲犹太人的演员。像伊·泰勒两次封后只因她在埃以战争中同情以色列。现在黑人得奖略多起来,但黄种人仍无一例,另外,“作者电影”的导演作者如希区柯克、奥·威尔斯等也遭冷落。其二,惊奇。如果转型得叫观众大吃一惊,像女星反串男角或相反,笑星改演正剧角色,风流小生转饰正义汉子等,也常常会得奖,例如《雷》的杰·福克斯、《铁面无私》的肖·康纳利等。其三,偏爱,“重型角色”范围扩大到自杀者、凶杀者、告密者、聋哑者、双重人格者、酒精中毒者、虐待儿童者等等,可见只有扮演性格复杂或心理忧郁的角色才有望得奖。至于最佳外语片,根据我多年的观察,评选标准似乎是厚“小”薄“大”,不青睐大片而青睐小片,亦即规模不宏大,但拍得很精致、内心戏十足、温馨有人情味的小品。
“金球奖是娱乐;奥斯卡奖是商业。”曾获奥斯卡奖最佳导演的著名影星兼导演沃伦·比蒂如是说。的确,奥斯卡奖的商业味十足,且不说每届颁奖典礼要耗资数千万美元,电视转播每30秒钟广告费高达百万美元,就连报名参加后要获提名,也必须投入巨资,在报上登大幅广告,给5798名投票人寄礼品和DVD,设宴款待他们等。一些小公司的小制作因无钱公关,落选是必然的。当年《大红灯笼高高挂》竞逐最佳外语片失败就是因为忽略了造势与公关。
许多国家和地区把获奥斯卡奖作为进军全球最大电影市场——北美的跳板。要获奥斯卡奖,首先要了解奥斯卡奖的评选标准。否则,再砸巨金拍大片,再造势炒作,也会误打乱撞而败北。万一不成,也应该像福尔曼所说的“别当真”,因为奥斯卡奖毕竟是美国的电影奖,它有美国文化的意涵,而投票人又有美国文化的背景。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指出,奥奖是美国对其他民族的一种“文化侵略”。近几年美国银幕上掀起的“东方热”,其实仍然是原先的东方主义,以猎取东方奇异、神秘的东西为乐。现在这个“东方”主要是指日本。好莱坞正是在对日本文化的浓厚兴趣下拍了《艺伎回忆录》。该片以好莱坞的思维模式把三种不同的文化硬凑在一起,结果在日本也招来了批评声,难怪只得了6项奥斯卡小奖提名。
当代世界影坛不再是好莱坞一统天下,各国民族电影蓬勃兴起,已出现了“亚莱坞”(东亚)、“高莱坞”(法国)、“孟莱坞”(印度孟买)、“尼莱坞”(尼日利亚)等多极。世界电影的多元化,电影节和电影奖的多元化,使得我们没有必要对奥奖太当真。电影虽说是一种可比的国际艺术,但只有“民族”的才能是“国际”的。而“民族”的随时代发展也获有新的涵义。当代中国民族电影应该无愧于改革开放带来翻天覆地变化的伟大时代。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