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空纳万境白多余韵—中国园林的布白现象(2)
2014-02-18 01:08
导读:因此可以说,园林的佳境是构建“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境界。明代著名造园理论家计成在《园冶》中列举了许多情景交融的例释,如“摩洁惘Jil”的清
因此可以说,园林的佳境是构建“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境界。明代著名造园理论家计成在《园冶》中列举了许多情景交融的例释,如“摩洁惘Jil”的清幽山谷;“季伦金谷”的豪华盛筵;“境仿稼壶”的神仙境界等。实质景素与虚质景素之间讲究共生递进,在选择亭台阁榭的空间位置要近水际泽畔,或“壕幢之上,想人鱼观”,或“支仓浪中,非歌攫足”。圆中掇山讲究“片山多致,寸石生情”。抒闲云野鹤之逸志,发思古凭今之幽情。此情就是要调动赏园者身临其景,触景生情。中国古代造园师运匠心于一山一石,一草一木,注情于一亭一榭,一峰一峦,意在笔先,精巧地运用虚实景素,巧妙构思,合理布局,创造出了一大批富有诗情画意的园林精品并立于世界园林之林。
中国画在空与白的色彩运用上也别具匠心,是中国传统艺术中一种特殊的表达语言。中国画以水墨为主,一黑一白,成为其色彩的基调。张式在《画谭》中说:“黑为阴,白为阳,阴阳交构,造化之功。”《易》说:“一阴一阳谓之道”、“立天之道谓之阴阳”。黑白之水墨画法与自然的阴阳之道相映衬,生动地昭示出中国传统艺术内在的民族文化血脉。从色彩学角度看,黑和白是色中极色,任何色彩浓极则为黑,淡极则为白。黑和白既可以代替一切色,又便于作者随意抒写真情真性,传神写意。张彦远说:“夫阴阳陶蒸,万象错布。玄化之言,神工独运。草木敷荣,不待丹碌之采;云雪飘扬,不待铅粉而白。山不待空青而翠,风不待五色而绊绅。是故运墨而五色具,谓之得意。意在五色,则物象乖矣。”在中国画家看来,色彩的运用必须符合“意”的调遣。关键不在于色彩的富丽辉煌,要能传神写意,而中国画恰恰用墨色也可以达到五色兼备的效果。所以国画贯以墨为主,以色为辅。黑是生命力的具象流动,白之虚象容纳宇宙万物万境,两者交相辉映,形成一起一伏的奔腾之势,从而使静态的画面有节奏地律动。中国画就在这律动之中既具有了诗的意境,又具有了般的气质。所谓“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境生”,中国画的意境和品格,就在这黑白的节奏中映现出来。受中国画构色原理的影响,中国园林特别是南方私家园林以“雅”成名,园景和景观建筑没有华丽的色彩,而是多借园林植物的形态、质感与风韵与山水、建筑互相衬托掩映,创造出了生机盎然的景观。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以欧洲台地式园林为主的善用浓妆重彩刻画出一个实有的空间形象,极力铺写光、色、物、影的真实,它是一个“有”的世界。而中国园林的本质是“启示性”和“意境性”,它给欣赏者提供的是一种通过“无”到达“无限”的道路或方式。所以中国园林重视的不是对外部世界做精雕细刻的描摹,而主要是通过内心感悟,去把握宇亩和自然生生不灭的“道”。
老子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中国园林内含的丰富精神实质,就在园林的空无中缔生出来。庄子说:“瞻彼网者,虚室生白。”中国园林正是通过这个“网者”达到“天地万物人我庐”之境界。而我们正好可借这个窗户,进人中国画浩瀚的领地,去把握中国园林独具的意味和精髓,领略她独具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