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书法尚意抒情浅析(2)
2014-04-04 01:10
导读:四、宋代书法尚意抒情的具体体现 (一)偏重帖学、重行草书 宋代帖学大行天下,《淳化阁帖》的刊印使帖学在宋代更加流行,因其收入的行草书较多,
四、宋代书法尚意抒情的具体体现
(一)偏重帖学、重行草书
宋代帖学大行天下,《淳化阁帖》的刊印使帖学在宋代更加流行,因其收入的行草书较多,书家在模仿时行草书占其多数。在抒发感情时行草书更加能抒发书家的内心感情,再加上宋代楷法不精的情况下行草书更加流行于宋代尚意阶段。现在我们所见的宋人书法作品中行草书占了多数。
宋代是帖学大行的时代,书法的尚意抒情更是将帖学起来,加上行草书更能将书家的感情尽情抒发,现在我们能见到的宋代书家的作品很多都是行草书作品。像尚意抒情的提倡者苏轼,它的《黄州寒食诗帖》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也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正如黄庭坚在此诗后所跋:“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黄庭坚的《花气熏人帖》、《黄州寒食诗卷跋》、《李白忆旧游诗卷》,米芾的《蜀素帖》、《紫金砚帖》、《论书帖》、《多景楼诗册帖》、《珊瑚帖》、《研山铭帖》、《三帖卷》、《寒光帖》等。他们几位都是尚意抒情书法的代表,无一例外,注重帖学,喜爱行草书。
(二)尚意取向导致了学习方法的三个倾向:
1.不重楷法,但以意主
晋人遒美,唐人圆劲,至宋则笔画稍形靡弱、柔怯。一些诗稿、尺牍充分体现出这一点,如文彦博《三札卷》、《内翰帖》、欧阳修《自书诗文稿》、王安石《过从帖》、《楞严经旨要卷》、林逋《三君帖》等,无不如此。再看杜衍《宠惠珍果帖》,用笔浅近,怯软无力。杜衍自言:“老来多病,不能书,故信笔乱写耳。而苏东坡说:“正献公(杜衍)晚乃学草书,遂为一代之绝。清闲妙丽,得晋人风气。”唐人完善楷法,将其发展到极致。宋以来楷书渐衰微,书法家内心充满了对于自身楷书水平的极端不自信。书法家在书写楷书时有行书笔法,似已成特色。如苏轼《表忠观碑》黄庭坚《王纯中墓志》。书家在书写时不注重“法”而是向“意”过度,以“意”为主。欧阳修提出书法“要在自适而已”,苏轼提出“我书意造本无法”,米芾提出“意足我自足,放笔一戏空”。
大学排名
2.宗广采博涉,信马由缰,随波逐流
宋代书法在主观意识上已经打破了钟王独尊的教条。在客观条件方面,《淳化阁帖》虽将二王别立蔚称大宗,而各家也多有录入,暗启了多方取式的门径。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