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馆与观众网(2)
2014-04-07 01:15
导读:1994年3月卢浮宫开始采用“常设参观者观察所”这一调查研究模式,由调查员来发放调查表。这种调查表是用9种语言编写的,调查员发放表格之前要确定参观
1994年3月卢浮宫开始采用“常设参观者观察所”这一调查研究模式,由调查员来发放调查表。这种调查表是用9种语言编写的,调查员发放表格之前要确定参观者使用的是何种语言。
这种调查表每5天发放一次,每次在展厅的三个入口处发放4个小时,已保证调查的日期和时段间隔均匀。如今这些调查结果已经构成了一个关于卢浮宫的资料库,通过它,既可以看到卢浮宫的巨大,又可以看到参观者的详实资料。卢浮宫的改造、展览、票价调整、管理困难、技术改进等现象对参观者产生的影响,都在调查结果中得到了清晰、逼真的反映。
只有掌握了大量的数据,才能对许多变数进行综合分析。比如说,要想了解星期日免费开放对于优先受惠的那些人究竟产生了怎么样的影响,我们就必须对观众所提出的下列问题进行单独和综合的分析:
(1)您是在哪一天来参观的?(2)您此前是否来过这里?(3)您来自什么地方?(4)您是否因为免费开放才决定来这里参观?(5)您多大年纪?从事何种职业?
调查结果必然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百分比,这些看似简单的比率实际上却要用严格的方法加以分析。这些集束似的综合分析法得出的结论帮助卢浮宫的工作人员更好的了解参观者,是社会文化设施每时每刻适应公众新的需求的重要工作内容。
此外,卢浮宫的公共政策还体现在博物馆设立的一些大型公共服务机构中,这些机构包括:接待服务处、厅服务处、公关处、文化处、外联处等等。
如果说有那么一座博物馆,所有法国人都认识它,并且在它那里认识自己,那就是卢浮宫。卢浮宫吸引和接待初访者的方法是富有挑战性的,因为卢浮宫要以此证明,它是否有能力让尽可能多的法国人意识到:通往文化殿堂的大门是向他们敞开的。
反观我国,2007年北京今日美术馆的一场名为“美术馆面面观”的讲座上,“我们要逐步培养青年一代进入美术馆参观展览的习惯”,美术馆馆长范迪安说,“中国美术馆每年都有丰富多彩的展览值得大学生们走进来,通过观赏,可以获得审美的提高,从艺术作品中获得创造的启迪。”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在中国美术馆进行的“美国艺术300年:适应与革新”展,渤海银行投资150万元请
北京大学、
清华大学、
中央美术学院等京津地区10万大学生免费走入中国美术馆。
“艺术家以开放的姿态面对大众,用最通俗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理念。”OCT当代艺术中心艺术指导委员会秘书长冯博一说:“艺术不是象牙塔,艺术家应该考虑如何与大众交流。艺术类场所的这种为大众服务的功能,不能丧失。”
总之,美术馆及博物馆要发展,其职能也要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