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太极行拳之理 辅声乐训练之法(1)(2)
2014-07-26 01:06
导读:二、声乐训练与太极桩功 1.无极桩的“静”与发声训练前的预备 太极桩功分“无极”和“太极”两项。无极是静功,专做静止的功夫;太极包括走架及打
二、声乐训练与太极桩功
1.无极桩的“静”与发声训练前的预备
太极桩功分“无极”和“太极”两项。无极是静功,专做静止的功夫;太极包括走架及打手,是行动,专做运动的功夫。无极表示一种状态,就是“天地未分,混沌一体”,以自然现象来比拟人体的状态。因为太极拳是采用“心静用意”的练法,使大脑皮层在运动中获得休息,中枢神经既指挥了全身各器官机能的协调动作,也训练了神经的灵活性。它通过意识的能动作用,先求松静,由松入柔,积柔成刚,刚复归柔,使人回到先天自然静止态势。无极桩功讲究的就是心神两静。故凡上场练太极拳的人,无不先行立正姿势,两手自然下垂,下腭内收,嘴唇微合,两目平视,这就是先求心神两静的功夫,也就是浑然一体的动作。只有心神两静,寂寂空空,才能存得起真心,养得起真气。静功调好后配合“骨升肉降”功法:坚膝顶头、松胸实腹、意守丹田,此谓三才像也,即天、地、人。练好这个桩式,声乐训练前的预备动作,如调心、调身、调气也就基本完成了。由此所形成的结果是下盘(胯以下)稳稳站在地上;中盘(胯以上)自然是胸腹式联合式呼吸,松腹吸气,横膈膜下降胸扩张;上盘(腰以上)松而空积极向外打开。这就如同我们在声乐训练中所强调的“整身唱”与“全身心地歌唱”,即“整身向外舒展的劲儿;腔体上、下贯通的气儿;整体共鸣(胸腔、咽腔、头腔、口腔、鼻腔混合而成的共鸣音响)一米长的声儿。”⑧的歌唱发声艺术境界。
2.太极起势与歌唱姿势
由静止的无极桩进入盘架运动,叫做无极生太极。如前所述,由无极桩开始,由静而动,动之则分,进入太极起势,“两脚平行分开,脚间距离与肩同宽,两手缓慢向前平举,掌心向下,两肩松沉,两肘松垂带动双臂下落,手心向下落于腹前。”⑨起势是太极拳架的开始动作,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功法。太极起势的脚间距离、两肩松沉以及落于腹前的细节功位法,对声乐演唱者尤其重要。前苏联声乐专家捷米采娃说得好:“姿势是呼吸的源泉,呼吸是声音的源泉。”歌唱的最佳姿态应该是:“身体自然站立,两脚无须并拢,横距不超过肩宽,前后距离不超过半只脚长。两肩放松、打开,胸部自然挺起,小腹微收,双臂自然下垂。须用臂做动作时,也要保持双肩的放松。须要双腿走动时应努力保持上身姿态的平稳。”⑩我们也可以观察到一些有成就的歌唱家的演唱,他们所表现的歌唱姿势是一种“松而不懈、紧而不僵、从容兴奋、身声协调”的职业式状态。而在我们实际的声乐训练与演唱中,又常会见到一些站姿耸肩、锁胸、伸脖子;低头、哈腰、鼓肚子等僵硬不协调的歌唱姿势。这些不良姿势,不仅影响演唱者的舞台形象,更重要的是对演唱者声音技巧的整体发挥,起着一种不协调的牵制作用,造成声音通道不畅、气息控制失调等非正常状态。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借太极起势功法的要领,兼练演唱姿势的双脚站稳、沉肩舒喉、气沉丹田,身体的颈椎、胸椎、腰椎自然形成垂直线,以形成良好的歌唱姿势与最佳的歌唱状态。 共2页: 1 [2]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李素娥
本文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 中国钢琴民族化思考
“雪域高原的咏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