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蒲松龄俚曲的创作特征(2)
2014-08-28 01:42
导读:2.俚曲曲牌风格 俚曲曲牌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特点,现选俚曲中最有代表性的四个曲牌[耍孩儿]、[银钮丝]、[叠断桥]、[玉娥郎]来逐一分析。其中[耍孩
2.俚曲曲牌风格
俚曲曲牌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特点,现选俚曲中最有代表性的四个曲牌[耍孩儿]、[银钮丝]、[叠断桥]、[玉娥郎]来逐一分析。其中[耍孩儿]是俚曲中使用最多的,也是最有代表性的一个曲牌。其音乐在叙述中充满着感叹,形成一唱三叹的风格。其风格与一般的民歌小调和曲艺音乐不同,它具有叙、唱皆可,灵活性、适应性、表现力强等特点。[银钮丝]整个曲牌由主导乐句的重复或变化重复构成自由变奏曲体。所以,此曲既整齐统一又灵活多变。乐曲结尾的回环句式和固定衬句的使用,加深感情,概括全曲,使全曲别致有趣,大大增强了艺术效果。曲牌[叠断桥]是羽调式,曲调悠长,以抒情见长,音乐风格深沉而委婉。叠(叠句)、断(旋律中的停顿、休止)、桥(以衬句搭桥,连接乐句)是该曲牌的独特艺术特点。此曲有浓郁的小调色彩。[玉娥郎]此曲牌词句细腻典雅,古朴深沉,在变化中求统一,统一中又不断变化。其曲调色彩明亮、柔和,节奏平稳舒缓,是俚曲中极具文人风格的思念性主题的曲调。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不难总结出俚曲曲牌风格的共性之处,即:(1)叙事与抒情相结合,旋律优美,艺术性强。(2)曲体简洁、精炼,富有可变性与多义性。(3)俚曲曲牌丰富多彩。(4)音乐的通俗性和传统的作曲方法。
三、俚曲唱腔方面的风格特点
聊斋俚曲是吸收了明清时多种声腔而形成的一种综合文体形式,说唱性即是它的一大突出特点。俚曲唱白相间,散韵交织,而它的一书兼二体的独特风格,叉使它既具说唱,又有戏剧的特点。聊斋俚曲是以明清俗曲为主要声腔,又集南腔北调,融南北曲与时调为一体,不同于四大声腔系统(即昆腔、高腔、梆子腔、二黄腔)而自成一体的声腔系统。它有通俗性、时代性与包容性的特点。它虽是多种声腔的集合体,但实际俗曲在演唱中占绝对优势,一般以山东当地方言来统一演唱,这才突出俚曲的民间气息和乡土风味。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俚曲唱腔以明清俗曲时调为主要声腔,以淄川方言为演唱基础,为当时群众广泛接受。正如《慈悲曲》开篇中写到的:“情真词切韵缠绵,恶煞的人也伤心动念”,这表明了俚曲在唱腔上的通俗性、时代性、包容性等特点。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 四、俚曲的影响
聊斋俚曲是蒲松龄创作的一部以白话口语和山东淄川的方言土语为语言基础,以明清时期的俗曲、时调为曲调的堪称通俗艺术之最的伟大作品,它对当时的各种艺术文体及对后世戏剧、民歌的发展都有一定影响。俚曲以生活化的内容为题材,描述的大部分都是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和所关心的生活热点问题。切人生活,为平民百姓所关心理解,它也表达了作者进步的世界观。它的很多内容都有反对封建压迫、为民请命的进步思想,作者站在了时代的前沿,在当时的社会发展变革中表现出了反封建的民主思想萌芽。
俚曲语言的口语化,给当时以文言创作为主流的文坛注入了一丝新鲜的空气,使俚曲做到了文野并存,雅俗共赏。
俚曲中以明清俗曲、时调为主,继承了从唐代变文、宝卷、唐诗、宋词、鼓子词、唱赚、诸宫调、元杂剧到明清俗曲中的诸多因素,在继承与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上做出了重大贡献,而且蒲松龄在这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