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浅析俄苏群众歌曲在中国的传播(2)

2014-09-02 01:01
导读:三、国际活动促成歌曲的传播 中俄(苏)两国关系微妙复杂,在两国友好往来的时期,有大量的友好活动。活动中出现的一些优秀歌曲通过通讯、新闻、出版


  三、国际活动促成歌曲的传播
  中俄(苏)两国关系微妙复杂,在两国友好往来的时期,有大量的友好活动。活动中出现的一些优秀歌曲通过通讯、新闻、出版物以及与会者传唱等方式传入中国。苏联著名的歌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米·马都索夫斯基词,·索洛维约夫一谢多伊曲)就是在1957年莫斯科举行第六肩世界青年联欢节上的获奖歌曲。同年,由著名翻译家薛范译介过来。当时,他将莫斯科世界青年联欢节的5首得奖歌曲都翻译了,但是只有《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传唱至今。歌曲译成后,在上海的《广播歌选》1957年第9期上发表。随后,全国各省市音乐刊物相继转载。据中国前副总理李岚清回忆,他曾经出席过该届盛会,并有幸成为中国最早会唱这首歌曲的人之一。
 四、中、俄(苏)以及其他艺术团体在中国演出
  1.俄(苏)方访问演出
  俄(苏)艺术团体到中国的演出很多,年限也可以上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1933年4月7日,苏联歌舞团首次到上海并在黄金大戏院表演新兴革命艺术。这种形式在50年代中苏关系极为友好的那段时间更为常见。如苏联红旗歌舞团多次访华,中国也曾经派代表向苏方学习交流,1952年苏联红旗歌舞团访华的活动就有相关资料辑册成书。苏联各文艺团体到中国演出时,有~部分就演唱了俄苏群众歌曲,特别是合唱类群众歌曲。在他们的演出中也会演唱一些中国创作歌曲或民歌,比如“1960·浙江·苏联艺术家表演团访问演出”中就有中国歌曲《渔光曲》以及苏联歌曲《莫斯科一北京》,这些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两国文化交流的情况。
  2.中方演出
  中苏友好协会的成立也为俄苏群众歌曲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下属刊物中除报道大量的新闻、通讯之外,也有俄苏歌曲在上面发表,有时是词曲都有,有时仅发表歌词。“1956年起,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中苏友好协会经常在京、沪等地举办苏联音乐唱片欣赏会,每次都印发一些辅导欣赏的小册子,刊载了许多苏联歌曲的歌词译文,大多由陈绵翻译。”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上世纪90年代开始俄苏歌曲开始回热,类似于“伏尔加之声”这样的演出就有多场,特别是新世纪之后,随着“国家年”的活动,在中国有了更多出演俄苏群众歌曲的机会和平台,这实际上已经不是在传播俄苏歌曲了,而是重温往昔的回忆。
  3.其他国家演出
  除了中俄(苏)两国之外,其他国家也有来华演出俄苏歌曲的经历,这主要体现在社会主义阵营国家。例如20世纪50年代波兰人民共和国军队歌舞团曾访华演出,除波兰音乐外,还演出了国际歌曲,包括穆拉杰里作曲的《友谊之歌》、《莫斯科一北京》、李斯托夫的《瓦夏,好瓦夏》等,他们也演出了中国歌曲,如郑律成作曲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中国民歌《翻身道情》等。

  五、知识分子传播俄苏群众歌曲的重要贡献
  中国有大量的留学生旅苏、旅俄进行学习、

上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试论当代学院批评的情境与问题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