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罗科菲耶夫与他的钢琴奏鸣曲(1)(2)
2014-11-07 01:00
导读:1918年普罗科菲耶夫离开祖国,开始了浪迹天涯的生活。为了在演奏与作曲这两种活动之间获得满意的平衡,他在西方呆了15年,度过了成功与失败交织的日
1918年普罗科菲耶夫离开祖国,开始了浪迹天涯的生活。为了在演奏与作曲这两种活动之间获得满意的平衡,他在西方呆了15年,度过了成功与失败交织的日子,作为演奏家他大获好评,受到欢迎,作为作曲家他却受到攻击,这种状况直到1922年以后才得到逐步改变。1923年他在巴黎写作的《C大调第五钢琴奏鸣曲》(Op.38)是一首意义深长,真正显示普罗科菲耶夫实力的作品。曲中充满他独有的奇特效果与技巧。比如,第一乐章中,乐曲开始时不论是曲调或技巧都很平易近人,但逐渐出现一些临时记号,因而产生出无比新鲜的音响。普罗科菲耶夫在逝世之年又把这首作品进行了修改。这五首钢琴奏鸣曲都有着他晚年平易、明晰而抒情的作风。
在完成第五钢琴奏鸣曲之后,他有整整17年的时间不再写作钢琴奏鸣曲。1932年普罗科菲耶夫毅然回国定居。1933年在莫斯科音乐学院授课,不久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面对被希特勒大军入侵的俄国疆土,他一连创作了三首被称为《战争奏鸣曲》的钢琴曲。这三首奏鸣曲把前五首奏鸣曲的风格表现得更为彻底,更加率真,更加雄伟,可视为普罗科菲耶夫钢琴音乐中的代表性杰作。这些奏鸣曲于1939年开始写作,但完成的时间却不相同,其中《A大调第六钢琴奏鸣曲》(Op.82)完成于1940年,这是真正显示普罗科菲耶夫创作奏鸣曲实力的大型作品,全曲由完整的四个乐章构成,作品中有着高超的钢琴演奏技巧和异常丰富的内容以及在古典结构中展示出来的俄国式的抒情性。 共2页: 1 [2]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闫云慧
关于“重写音乐史”论争之思考
如何培养幼儿学习钢琴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