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服装设计人才教育创新的几点思考(2)
2014-12-10 01:44
导读:2.以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中心,调整课程体系和服装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及培养模式 (1)调整课程体系 目前服装设计教育课程体系存在的弊端 1980年以前的
2.以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中心,调整课程体系和服装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及培养模式
(1)调整课程体系
目前服装设计教育课程体系存在的弊端
1980年以前的中国设计教育,依然承袭工艺美术教育的传统教学模式,其间的设计基础课程,以美术绘画为最主要的技能训练,注重通过临摹传统、写生自然等方式来进行造型方面的学习,而材料工艺方面的课程训练与社会存在很大距离。由于我国较早的设计院校大多是以
美术学校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也就是说设计教育是从美术教育中衍生出来的,从而使设计教育也像美术教育那样主要以技能训练为中心,学生的学习是以被动的接受状态为主,他们把大量时间花费在以素描、色彩为主的写实技能训练上,往往忽视了设计的灵魂所在,即设计的创意。因此,有的学生在低年级的技能基础训练中,基本功颇好,但到了高年级进入设计阶段,就明显显得力不从心,其症结就在于缺乏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调整的方法
重视设计初期设计方案的评价,改用徒手草图进行。注重对想象创新能力、绘图表达能力、视觉判断力的综合运用。在这一阶段,不强调画面效果,着重于分析、思考,强调脑、眼、手的并用。这种强调图示思维的方法可有效地培养其形象化思考、设计分析和方案评价能力,激发其开拓创新的思维。
在传统服装设计教学中,一般学院都设置了大量的时间来学习以下课程,如:时装画技法,服饰色彩设计,服饰图案设计。在教学环节中,老师要求学生要画大量的效果图,其教学要求是:强调各种人物的动态造型练习,加强色彩搭配能力训练。其间为了追求画面美观还可以允许学生进行夸张造型处理、创造一些不实用,甚至有悖于常理的色彩设计。浪费了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且对以后的实际设计收效甚微,并使学生产生抵触、敷衍情绪。笔者建议这些教学环节应最大限度地运用计算机相关软件进行教学,从相应的材质库、模型库中直接地调出造型、色彩、图案来强化训练,可大大节约人力资源。
您可以访问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查看更多相关的文章。
(2)分层次的学历教育
据调查显示,服装专业的毕业生转行率非常高,平面设计、网站设计、时尚媒体等成为他们转行的首选,而在剩下的毕业生中,考取服装专业
研究生、博士生的比例也不小。笔者认为除了做理论研究、基础研究的学术型服装专门人才,单就企业工作,有本科学历已经足够。设计大师毕竟是少数,大量的服装专业设计制作与开发技术人员,有着较高专业技术的服装应用型人才才是企业迫切需要的。
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可以进行有目的的分层次学历教育,根据学生的情况给予不同的引导,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使学生能很快地明确在后阶段的学习中是强化动手技能训练,还是要加强更深入的学术研究探索。
(3)合作办学
引入优质教学资源,积极开展中外合作办学,以国际化的视野培养高质量人才。合作办学带来的好处是多方面的,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了他们的成功
就业和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建设,更为重要的是对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