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上河阳戏音乐的“俗”与“雅”(2)
2014-12-12 01:41
导读:上河阳戏音乐流传至今并仍受到民间的欢迎还有一条重要因素,即曲牌结构简洁,普通百姓易于接受传唱。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收集到的民间阳戏音乐资
上河阳戏音乐流传至今并仍受到民间的欢迎还有一条重要因素,即曲牌结构简洁,普通百姓易于接受传唱。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收集到的民间阳戏音乐资料来看,曲牌大多为上下句结构,五字句、七家句、十字句等形式很多。特别是上下句结婚形式的对唱,观众极易接受,《盘花》是阳戏的代表剧目,剧中一对男女花童的对唱,通过对各种花卉的赞颂、猜答,表现了这对花童隽永机智,妙趣横生的动人情景。
曲调亲新活泼、优美动听、上下两句,朗朗上口,不断反复,观众易接受。上河阳戏类似这种曲牌就有很多。正是这种“俗”的曲调,迎合了观众的思想、感情、乐趣和审美观。正是这种“俗”,贴近了他们的生活,在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组建了专业的阳戏表演团体,音乐工作者对阳戏音乐进行了收集整理,改编等工作,同时对少数传统剧目也进行了整理,阳戏以新的面貌出现在观众面前,上世纪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是阳戏音乐流传最繁荣的时代,时至今日,不管是城里或乡下的各种文艺宣传小分队,在他们编排的小戏、小品或说唱节目中,几乎都选用阳戏的曲调来演唱,演员喜观唱,观众喜欢听,可见阳戏音乐的普及性达到何种程度。
时下,城里人崇尚歌厅、酒吧文化,但那毕竟只是少数高消费人的趣向,这种“雅”、“时尚”的东西很难影响一代人。阳戏则完全不同,她的“俗”是经过历史考验的,是具有顽强生命力的“俗”,因为阳戏有一个庞大的观众群体世世代代默默地支撑着她的生存与发展。这是一支不可忽视的民间群体,这支群体可以创造一种社会时尚,引领一股潮流,涌向音乐的百花园,“雅俗共偿”的阳戏音乐自有她独立的暗香与芬芳,别的形式是无法替代的,愿阳戏这朵山花在祖国的百花园中更加美顾动人。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编辑发布)
参考文献:
[1]杜亚雄.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概论[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 72.
[2]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S].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3.
[3]教育部.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9.
[4]陈天国.不仅是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