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国主调钢琴曲的创作特点(2)
2015-01-05 02:07
导读:运用民歌作为素材进行创作这些作品在旋律中采用许多民歌音乐因素,是一种带有更多创造性的作品。如《花鼓》、《儿童组曲“快乐的节日”》、《巴蜀
运用民歌作为素材进行创作这些作品在旋律中采用许多民歌音乐因素,是一种带有更多创造性的作品。如《花鼓》、《儿童组曲“快乐的节日”》、《巴蜀之画》、《庙会》,《采茶扑蝶》、《怀念》、《小曲》、《谷粒飞舞》、《火把节之夜》、《南海小哨兵》等。
2.对古典乐曲及民间器乐曲进行改编
作曲家综合运用了大量的西方作曲技法,并与中国传统乐曲融合,表现出浓郁的中国韵味,深化了传统音乐的意境。如《夕阳箫鼓》、《阳关三叠》、《百鸟朝凤》、《梅花三弄》、《三六》、《流水》、《平湖秋月》、《十面埋伏》等。
3.对歌曲、器乐曲和舞剧音乐进行改编
歌曲作品改编的有《解放区的天》、《红星闪闪放光彩》、《松花江上》、《军民大生产》、《大路歌》、《绣金匾》、《浏阳河》、《卖报歌》、《欢乐的牧童》等;器乐曲改编的有《彩云追月》、《二泉映月》、《翻身的日子》、《空山鸟语》、《良宵》、《光明行》、《平湖秋月》、《金蛇狂舞》等;
戏剧音乐改编的有舞剧《〈鱼美人〉选曲六首》、舞剧《〈红色娘子军〉组曲》、《北风吹》、《红头绳》等。
4.运用西方无标题音乐体裁进行创作
中国主调钢琴音乐的创作几乎涉及了所有的西方无标题音乐体裁,大大提高了作品的表现力。如《小奏鸣曲》、《E大调钢琴奏鸣曲》、《第二小奏鸣曲》、《奏鸣曲》、《随想曲》、《新疆随想曲》、《新疆幻想曲》、《即兴曲》等。
5.运用中西音乐融合的音乐语言创作
中西音乐融合是中国主调钢琴音乐及其发展的总趋势。在创作手法上是多种多样不拘一格的,进而创作出了许多具有崭新中国韵味的作品。如《牧童短笛》(中间段)、《晚会》、《摇篮曲》、《中国组曲》、《春之旅组曲》、《儿童组曲》、《快乐的节日》①《郊外去》、②《扑蝴蝶》、③《跳绳》、④《节日舞》、《春江舟影》;第一钢琴协奏曲《春之彩》等。《儿童钢琴曲四首》、①《小玩意》、②《骑竹马》、③《停艇听笛》、④《舞曲》。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中国主调钢琴曲采用了中国听众都能接受的创作手法,这种在艺术上的大众化,使大量作品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三、中国主调钢琴曲的创作特点
1.旋律及风格
西方旋律风格作品旋律以西方自然大小调为基础,音乐语言完全采用西方的作品数量很少。萌芽时期创作的作品因为受到“学堂乐歌”的影响,另外出于摸索阶段,所以大都属于这类作品。如《和平进行曲》、《哀悼引》、《新霓裳羽衣舞》等。
“民族化”的旋律风格中国钢琴主调作品大部分是采用“民族化”的旋律风格创作的,其主要特点是以五声音阶为骨干的七声音阶旋律和三音列旋律相结合。如《夕阳箫鼓》、《百鸟朝凤》、《采茶扑蝶》、《谷粒飞舞》、《流水》、《平湖秋月》、《解放区的天》等。
2.调式
五声调式在调式上许多采用了民族调式。如黎英海的《蓝花花》、《采茶扑蝶》(C羽调)、《三十里铺》(G徵—C徵)、《嘎达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