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评“美的境域性缘发构成”美论(1)(2)
2015-01-17 01:04
导读:客体的当下情状 ←————→主体的当下情状 ↓ ↓ 引起意向主体注意 ←———→ 体验对象和主体自身的存活状态, 成为意向性对象 遇合 产生超越性的
在上图中,最关键的就是“遇合”这一部分,正是主客之间的互联互动使“美”在特定境域之中缘发这一论点,不仅融通了前人理论,而且从而跃出了其中的陈年窠臼,使对寻找“美是什么”这个千古之迷的研究、探索,真正以明确的方向进入了新的轨道。二、“境域性缘发构成”说的两大亮色 要研究、理解什么是“美”,就避不开回答“美在哪里”这一个关键问题。之所以说江业国教授这一美论真正以明确的方向进入了新的轨道,就在于这一美论跃出了前人理论那种“美不在主观就在客观”的陈年窠臼,从历史和现实的理论实践出发,融通了前人理论之所长,以“境域性缘发构成”说去超越“阐美两极主义”狭隘思维的框限。 在这一美论中,他辨证地撷取了“缘”这个在佛学中用来表示“一个表示事物之间、人与事物之间发生因果关系或其他相互依凭、相互牵引、相互生成关系的可能性”的重要概念,再又受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诠释学理论体系的启发,以更全面、深刻、辩证的哲学态度,在进行综合、融通的过程里建构起“境域性缘发构成”这一个经得起理论和现实的质证、驳难的美学表述。 值得一提的是,“缘发”这一概念立足于海德格尔的“缘在”内涵,但更丰富、发展了“缘在”的内涵,因为海德格尔的“缘在”是以他的艺术美学本质论为基质的,而在他的本质论体系中,有一种在“物”身上寻觅“美”的形而上依据的倾向。如,他认为“艺术的本质就应该是,存在者的真理自行置入作品” [4](P182),也就是说“美”被开启、得以显现的缘由是镶嵌在审美客体之中的,审美主体的作用是去为这种“元存在”去蔽,让它展现出来。这么一来,海德格尔的“缘在”概念又落入了柏拉图“美在理式”的窠臼。 基于对此的认识,江业国教授着重引用 “剥夺了美的主观性,也就剥夺了美的社会性(朱光潜语)。”和“美与艺术的源泉是人类最深心灵与他的环境世界接触相感时的波动。”、“一切美的光是来自心灵的源泉:没有心灵的映射,是无所谓美的(宗白华语)。”等论述美的名句,并且特意把“缘在”改进为“缘发”这一表述。“美”不是孤立存在于客体的形而上物,而是在审美活动中,主体精神与客体特质相遇、发生主客互联互动的时候,才逐步打开、深化直至完全彰显出来的。这也就是江业国教授在文章中举出那些例子的深意之所在。比如,他提到的关于对毛主席诗词《水调歌头·游泳》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一句的解读,它虽然只是一句诗词,但如果阅读者没有深厚的文学底蕴和自觉的思辨意识,由此忽略了应该联想到两句话下面还有 “不舍昼夜”一句,就会落入悲观消极的思绪里,结果由于主体意向性展开的不充分,导致主客互动没能达到最佳状态,“美”也就无法从具体情境中完满地缘发出来。 所以只有“缘发”,才能与多方位、多层次、多系统的整体时空有机和谐地联系在一起,随着时代而发展变化。而源于“境域性”,方使得在特定情境中,由于审美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互联互动,使寓于普遍必然规律之中的偶然性,在主客彼此相互牵引中打开、实现,让多种潜在的丰富而复杂的“美”显现的可能性,从可然世界一跃进入此在世界的美妙情境,于缘发构成的境域中“激活主体的情感体验能力和内省的智慧”,从而成为“昭示美好未来”、“形象地确证、肯定、净化、提升人的本质力量,促使主体超越现实存活状态,引发肯定性情感反应的信息”,让“美”得以升华、凝结,最后显现出来。共2页: 1 [2]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从负重而行到诗意栖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