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考((2)

2015-01-20 01:42
导读:教学内容是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必须具备所需的内容,不是说使用了新的内容就是创新,因为创新是有目的、有计划的一种创造活动。新的内容的确给人一种

  教学内容是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必须具备所需的内容,不是说使用了新的内容就是创新,因为创新是有目的、有计划的一种创造活动。新的内容的确给人一种新的感觉,也带来新的音乐教学形象,但它不是随意的堆积拼凑,而是掌握最新信息,掌握教学内容的特点,并在审美上给人带来全新的感受。我们常说突破教学内容,但突破不等于“超越”,不等于“故弄玄虚”。要围绕教学目标,联系自然、联系社会,灵活选择,丰富教学内容,避免死读教本,教学内容枯燥、单调。当然,选择应科学筛选,优化组合,再引入课堂,使课内课外的联系具有效益。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开发教材,从大学生身心特点出发,特别应从他们的兴趣和创造力出发来挑选教学内容。学生有兴趣,才会去思考,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得到开发,学到东西,掌握一定技能,达到创新的目的。
  教学内容的选择利用需要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综合应用,音乐教学是教育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人类文化的集中体现的载体。因此,音乐教学既是教学的双边活动,也是中华音乐文化的发展延伸。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有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遗产,在世界越来越一体化的今天,越是民族的、地方的,越是具有特色,也越能在现代的激烈国际竞争市场中争得一席之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不仅仅是照搬传统的东西或外来的东西,而是应该在吸取外来的或传统精华的基础上,经过加工提炼后,融入自己的教学中。一般来说,最能反映地方特色、传统文化的教学都是值得教师们借鉴的。在教学的同时,传统文化的吸取也不应该局限在某一地、某一类的文化,不同地区和类型的传统文化在教学中的相互交织,可以创造出各种全新的教学来。
  3.需要对不同年级人群的需求和不同环境进行深入研究 (转载自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音乐教学的对象是不同群体的人,处于不同的文化环境,不同群体的人由于年龄、知识结构等方面的不同,教学的侧重点也应该是不同的。就拿普通高校大学生与中小学生来说,普通高校的音乐教学与中小学的音乐教学就有一定的差别。由于两类人群年龄的差异、认识的差异,就应存在不同的教学设计思路和不同的教学方法。前者的教学主要是偏重理性,在思考中掌握学习;后者对教学的要求应注重知识与趣味的结合。除了音乐专业院校以外,其他群体的音乐教育不需要,也不可能承载太多太重的专业化东西,在教学中应该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摆在首要位置,兴趣是学习的基础,这才符合当前音乐新思想的要求。
  4.创新教学需要对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音乐教学寻求创新突破的关键因素。新的教学理念倡导教学要面向学生,从学生学习心理、兴趣出发,教师就应创造一种平等民主的关系,师生的情感交流才能和谐,这样也减少了“说教”,不再依靠“灌输”,有时甚至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可“互换”,打破教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的一般教学惯例。让学生讲,学生问,老师后讲后答,但必须强调的是教学程序虽然颠倒,教师的主导地位还是不能动摇,整个教学活动展开是教师事先的精心准备与策划。多少年来,我国的教育,大都停留在“一言堂”“填鸭式”的教法上,整节课由教师一人大包干。结果是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晕晕糊糊,而根本不管学生是否喜欢。创新教学必须在充分研究人群的基础上,在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上,进行反向思维的创新教学。如:教师由“演员”变为“导演”,学生由“观众”变为“演员”,即老师搭台学生唱戏。能让学生说的,老师不说;能让学生做的,老师不做。老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点拨。如在欣赏一首乐曲时,老师不要先讲,要先让学生讨论、发言,谈谈他们对这首乐曲的情绪、情节、风格、韵味、形象等的感受。在指导学生唱歌、奏乐时(集体课时),先让学生来研究、评价学生的表演,包括优点和不足,老师作最后发言。“在教科书和教师都认为确信无疑的结论面前,教师不要急于让学生也确信无疑。如果学生经历一个生疑、有疑的阶段之后再达到确信无疑,这个结局比那个没经历过曲折达到的结局要好得多,在疑问中师生和谐地讨论,尤其是学生有异于教师的观点也愿意向教师陈述时,学生会更亲近教师……”①这样的结果更利于发散性思维的培养与训练。众所周知,发散性思维是思维活泼的象征,更利于学生爆发创造的火花,也会让学生充分地展开思维,因此,师生关系是顺利进行创新教学的一个重要条件。
上一篇:王国维“境界说”之生命内涵——试从狄尔泰“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