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包装设计教育改革的思考(2)
2015-03-12 02:31
导读:加强人文修养,注重对学生伦理职业道德的培养 “人文科学”是指一切与神学相区别的,与人生、社会有关的科学门类,包括文化、 哲学 、 伦理学 、心
加强人文修养,注重对学生伦理职业道德的培养
“人文科学”是指一切与神学相区别的,与人生、社会有关的科学门类,包括文化、
哲学、
伦理学、心理学、
人类学、
逻辑学、社会学、
美学等门类。包装设计不仅仅需要技能和创新能力,它同样需要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道德修养。
中国思想文化自古以来就有着较深厚的人文精神的传统,追求和体验人与自然契合无间的一种人生境界和精神状态。历史发展至今,人文思想发展不断完善。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加速走向现代化,因为设计与经济生活的密切联系,很多人都走入了工业文明的误区,包装设计以极大刺激消费为最终目的,一些追逐高利润、高附加值的现象不断出现。过度包装,用有毒有害材料包装,给社会、人类造成危害,只顾眼前小利,丧失了社会责任心和公共伦理道德,这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人文精神的失落和危机。
虽然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特别是与我国的包装法规不完善,缺乏严格的监督制度和法律措施有关,但也应该看到,设计师是创造合理适度的包装方案的源头,也是提供浮华过度包装的源头。这与高校设计教育不注重学生伦理职业道德培养有一定关系。每一个有良知的设计师的职责,就在于不断关注社会和人类生存环境,为人们不断提供更合理新颖的生活方式,抵制社会上的不良风气,保持设计师的职业道德尊严。因此,对于学校来说,应从教育入手,加强学生的人文修养,加深学生的文化底蕴,将中国传统文化、包装法制法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与知识系统地纳入必修课程,还可通过专题讲座、小组讨论等形式进行引导,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牢固树立一切为人服务的思想,充分发挥包装设计师在社会上的精英作用。 建立完善的教学实践手段,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随着大规模扩招,迄今为止占中国大专院校50%的大学都已经开办了设计专业,而90%的设计专业仍然没有属于自己的教学实践基地,导致“闭门造车”和“干活主义”的教学形式并存,这都是由于缺乏完善的教学实践手段,使得教学与市场接轨的程度不一。
而如今在欧洲设计
艺术学院的教学中,将包豪斯初期创建的“双轨制”教学模式不断发展和完善,出现了“理论教学”和“工作室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如瑞典综合
设计艺术学院设有色彩与造型工作室、金属工艺工作室、陶瓷工作室、玻璃工作室、木工工作室、印刷工作室等。每个工作室都有专人管理,负责实验教学工作。在完成正常的教学任务的同时,教学为研究和创造服务;研究为教学和创造提供理论指导;创造为教学和研究提供实验基地,同时也为设计教育提供可能的经济支持。形成产、学、研三位一体的现代设计教育模式,能够促进教育水平的高级化。
包装设计是一门艺术与技术结合极其紧密的学科。笔者设想,我国的艺术院校也可根据条件建立包装设计工作室,包括各类包装材料、工艺、设备等设施,学生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就可在工作室完成作业。工作室派专门的技术人员负责学生技术方面的教学(如材料、设备使用等问题),解决学生的设计表现和如何表现的问题。学生的基本作业材料可由学校统一提供,而为自己展览需要进行的专题设计则自己承担。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训练的实验教学项目最好在学校的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