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的发展状况及改进对(2)
2015-04-10 01:11
导读:3 节目流于世俗,娱乐化倾向抬头。当电视文化由卖方市场转入买方市场,即电视进入以受众为中心的消费时代后,资讯、娱乐与媒介的互动和整合,使资
3 节目流于世俗,娱乐化倾向抬头。当电视文化由卖方市场转入买方市场,即电视进入以受众为中心的消费时代后,资讯、娱乐与媒介的互动和整合,使资讯娱乐化(或者信息娱乐化)成为一股时尚的传媒潮流。目前,部分电视民生新闻节目从新闻采集到制作、播报,都暗含着一种竞相“戏说”新闻、滥用娱乐元素的倾向。内容的肤浅和包装的矫饰使得民生新闻日益偏离新闻采制的正常轨道在形式化和庸俗化的路子上越走越远。这种娱乐化报道对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带来以下影响:第一,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信息传播中理性的缺失,进而削弱了电视新闻的文化批判意味:同时,在这些经过娱乐化修饰的新闻节目中,由于公众舆论被不确定的情绪化倾向所取代,电视观众囿于对私人化事件的“零距离”接触,其审视媒介所必需的距离消失了,就是说,受众批判的力量也缺席了。第二,助长了信息的情绪化传播,消解了新闻记录社会真实的诚意性和客观性。长此以往,将导致新闻传播中“重
美学传效、轻历史事实”的不良倾向。这从事实上颠倒了信息传播中真实与效果之间的主次关系,使电视媒介的资讯可能成为社会现实的“梦工厂”。第三,夸大了信息资讯本身的娱乐功能,实质上造成了电视受众对信息获取的路径依赖,这种依赖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无形中将转化为对受众快乐获取资讯的一种软性强制。
二、电视民生新闻发展趋势
1 公共新闻——电视民生新闻发展的必然趋向。在信息社会,受众已不仅仅满足于民生信息接收和反馈渠道的畅通,更希望通过媒体的介入使一些公共事件得到较好解决。而公共新闻进一步扩大了民生新闻的内涵和外延,新闻媒介由一个观察者、报道者转变为问题的参与者和解决者,这将是目前民生新闻的一次质的飞跃。现阶段地方台电视民生新闻节目自身无法解决这些问题,民生新闻要得到进一步发展,就必须完成从普及新闻信息到传播新的新闻理念的过渡,从平面的信息传递到为公民参与社会生活提供信息和议题,创建讨论、解决公共事务的平台。项国雄认为,与现在的民生新闻相比,“公共新闻”有四大优点:一是它构建真正的“公共领域”;二是提升公民对于公共事务的思考和批判能力,推动社会的民主化进程;三是推动公共事件的解决:四是有利于促进各媒体之间的合作。首先,理论上,媒体职责在于忠于客观事实的报道,但在实践中却通过组织构建公共活动的平台而参与到事件当中,既有“越位”之嫌,又失去了媒体审视、批判所必需的距离。二是现阶段观众受经济条件所限,缺乏对电话、手机乃至网络等即时接受和反馈设备的投入,客观上降低了受众参与公共事务的几率;同时,在主观上,广大农民和城市弱势群体也缺乏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三是政治的民主化进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目前的大多数所谓“公共领域”远未达到让公众参与决策的程度。 共2页: 1 [2]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杜瑶
(转载自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透过动画片《辛普森一家》看美国文化
符号狂欢的阴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