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口传神韵、曲调定腔格(1)(2)
2015-06-05 02:33
导读:“曲艺是一门使用艺术口语的口语艺术——文学离开口语的述说大量的书面文学还存在;音乐离开口语,大量的器乐还存在; 舞蹈 离开口语,不歌而舞还
“曲艺是一门使用艺术口语的口语艺术——文学离开口语的述说大量的书面文学还存在;音乐离开口语,大量的器乐还存在;
舞蹈离开口语,不歌而舞还大量存在;
戏剧离开使用口语的话剧、
戏曲等,哑剧还存在;
电影离开口语,默片还存在。唯独曲艺,离开口语,就根本不存在。”(《中国曲艺概论》P6) 在《晴雯撕扇》中晴雯、宝玉的口语“对子戏”,几乎是“声口”对答,两个人物具有性格化的对答是故事情态发展的内在动机。“对子戏”是通过作品人物性格化的“声口”性口语对答来突出表现人物个性,并引导故事情节的发展、变化的。所谓“声口”是指人物具有性格化的语言。它突出展示了特殊环境下作品人物的性格、心理情态。中国传统曲艺是口语的叙事艺术,河南坠子也不例外。
在《晴雯撕扇》第二部分有着晴雯和宝玉最为丰富的“声口”性口语,那么当个性化的“声口”附以适合个性的音乐旋律,就使得歌唱性的声腔富于了鲜明的色彩性,这种富于了个性音乐的唱腔,具有了语言的深化与延伸性。它能色彩斑斓地演绎着人物的思想、情感、姿态,同时也使得曲艺这种艺术形式在多彩的情感变化中变化发展,演绎着故事的发展变化,这正是中国曲艺表演、表现的特征之一。赵铮在《晴雯撕扇》中把人物声口性的文词与坠子唱腔有机地结合,生动丰满地塑造了晴雯、宝玉在故事情态中的形象,以及说书人机趣、引领、评议的音调。
(一)晴雯性格多元化的塑造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晴雯撕扇》整个唱段由两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短小的引子之后,是晴雯内心的独白。在此作者以朴实深情、跳跃活泼、舒缓歌唱性的腔句生动描写了静态下晴雯的心理活动。第二部分是晴雯、宝玉的对子戏,此部分作曲家赋予了晴雯倔强、斥俗、俏皮的声口音调。
1.聪慧、诡秘的晴雯
从“忽听得院门外,一阵脚步响,小晴雯悄悄地睡卧在那小竹床,眯缝着眼睛等了半晌,唉!……”作者在前一对上下句的腔句中使用了两处顿跳音,上句落音在“商”,下句落音在“宫”;后一对上下腔句在一个静候的四分休止延长音上,怅然空落地懈板。把晴雯由“阵阵的脚步声”所激起的心绪细腻而诡秘地描写出来。这些正是作曲家把晴雯心迹仔细琢磨,以韵致、准确的音调描写的画面。尤其是她那一声“唉!园门外没动静,满园的明月光啊!”这一处的描写显然是一个静场性的描写,但人物此刻的心情却是心潮起伏的。袭人、麝月的说笑,让晴雯更加烦躁、无奈而沉闷。至此曲作者把坠子的[小寒韵]、[武板]和坠子中路上把[花腔]融合、变化和发展,使得唱腔给人以恍然若梦的联想。这一段机趣、富于旋律节奏变化的音调,突出刻画了纯真、智慧、情感细腻的晴雯。
2.倔强、泼辣、明丽、敢于对宝玉说“不”字的晴雯
晴雯秉直的性格赋予了她口快心直的人物形象。她是《红楼梦》大观园中的又一个反叛人物,她外貌酷似黛玉,俊美而活泼,反叛精神直露而彻底,是一个抗争性人物,她是黛玉性格的翻版,却是黛玉命运的同路人。在第二部分一开始,作者十分注重晴雯在对子戏中心理变化的艺术性与逻辑性,作者从晴雯假装沉睡到翻身坐起,直至无言起身走,共用了七对坠子平腔上下腔句,作者在七个上句腔句中,以多变的旋律落音“宫、角、羽、徵、商”,下句腔句落音六处“宫”和一处“徵”,以及且唱且吟生动的口白,以晴雯外表动态的生动描写折射出其性格的全貌。接下来小晴雯开口说了一连串的反话,在四对上下腔句的上句中,腔句落音分别是“角、商、羽、角”,四对上下腔句均在弱拍上起腔,腔句中的倚音、保持音、节拍节奏及速度变化,使得晴雯的声口音调泼辣、生动、倔强。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

共2页: 1 [2]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胥昌秀
呼唤民族灵魂的赞歌
浅谈西班牙作曲家格拉那多斯的钢琴音乐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