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重写音乐史”论争之思考(1)(2)
2015-06-06 01:19
导读:(三) 历史从近处看是何等的波澜壮阔,然而从远处看却是静止不动的 修史,应该相隔两代人以上,否则就会被纷扰的场景干扰,成为“近视眼”。汪氏的
(三) 历史从近处看是何等的波澜壮阔,然而从远处看却是静止不动的
修史,应该相隔两代人以上,否则就会被纷扰的场景干扰,成为“近视眼”。汪氏的这本专著写作时间离历史太近,在1958年就写到1949年为止的历史,没有看清这些和音乐有关联的时代大背景,有些主观片面地操刀修史,被人群起攻击也就不奇怪了,他连自己也承认需“重写”。
“重写音乐史”是第四次音乐思潮论争的一个组成,起到了对前三次思潮的反思和清算,以此扫清思想障碍,为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纯学理的探索、学科建设铺路:在国外的华人学者的批评刺激下,有了学术规范、文德、文风的“集体讨论”,由“夹叙夹议”的散漫写作思维、“以我画线”的“人治”观念,转到用科学的方法治学、探索纯学理的“法制”思维、“数字化”观念;由传统名帝名臣名将名医名妓之“唯一史观”,转到多维度、多层次、多方法的“三多”史观。
三、从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学理、学科建设的角度来思考“重写”
音乐史的写作,避免不了“音乐的构成”问题,它也就是今天音乐史学的学理基础。写作音乐史,必须面向学理的学科建设、培养人才所依赖的教育技艺传习活动、理论思想建设及其重要的机制保证。
(一)“音乐的构成”涉及的音乐史学学理
1.声音体系:无论哪一个民族、国家的音乐史,都是各自在把握与建构自己社会一种特殊的、具有各自社会意识形态、从艺术实践产生的、音乐概念的声音体系。这些不同的声音体系反映了它们在不同历史时代的特点、艺术思想、生活情感,按照一定规则选择适合的方式、方法、技术、工艺建构组合的。 共2页: 1 [2]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冯 雷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正确运用发声机理唱好高音
普罗科菲耶夫与他的钢琴奏鸣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