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电影剧作情节的模式似乎比结构的模式复杂一些,但模式化的倾向却是再明显不过的了。早在18世纪末,西方的戏剧家就将剧作的情节归结为36种情节模式,这有名的36模式一直传诵到今天,它依然是人们研究剧作情节的工具。当然,今天的很多电影剧作已经超越出36模式之外,但36模式毕竟最大面积地涵盖了电影剧作的情节。人们确实追求着对传统情节模式的突破,例如那些被标榜作“新”的一次次电影运动都是以反叛模式为前提的。但是真正突破模式却并不象人们想象的那样容易。例如作为法国“新浪潮”电影主将的戈达尔,几乎终生都在干着反情节剧的事情,但直到最后他也不得不自叹未能逃出情节剧的圈子。他的作品《精疲力尽》和《疯狂的比埃罗》依然是36情节模式中的第5种“捕逃”,显然继承了警匪式的道路片。作为“新德国电影”主将的法斯宾德在这个问题上似乎更聪明一点,他非常痛快地说自己追求的是拍摄“德国式的情节剧电影”。他的代表作《玛丽娅.布劳恩的婚姻》一开始就使用了一个被人们千百次使用过了的情节模式:“误以为丈夫已死而改嫁,其实未死之类。”这属于36情节模式的第18种。
电影艺术是比之戏剧更加商业化的形式。有人将好莱坞比喻作制作电影的工厂,人们在这里进行着电影的批量生产。为了观众口袋里的钱,电影制作者的天才很大程度上表现在对观众喜闻乐见的模式的研究上。一旦某种模式赢得了高票房,那种模式就会成为大量生产的样板。说来,电影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种“样式”的艺术,例如在戏剧中,你只知道有“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或“自然主义”戏剧等等,却没有什么“西部戏剧”、“功夫戏剧”、“惊险戏剧”……然而,在电影艺术中,将作品分为“恐怖片”、“惊险片”、“言情片”却是天经地义的事。艺术家们可以鄙视模式化生产的电影,但是他们却无法回避模式化生产带来的奇迹。好莱坞用模式化生产的方式统治着世界电影市场,创造着一个又一个另人目瞪口呆的票房神话!好莱坞最古老的叙事传统来自于戏剧的“情节剧”模式,那是一种被称作西方感伤戏剧的一个种类。剧中所讲的通常是一个弱女子爱情和婚姻生活的不幸,而造成这种不幸的就常常是门第观念的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