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药可救的音乐”——英格玛·伯格曼的《秋天(2)
2015-08-17 01:36
导读:也许,《秋天奏鸣曲》的展开部开始于伊娃和夏洛特弹奏肖邦第二前奏曲。但呈示部的结束并没有明显的标志,没有一个“主音”来将伯格曼的电影分离开
也许,《秋天奏鸣曲》的展开部开始于伊娃和夏洛特弹奏肖邦第二前奏曲。但呈示部的结束并没有明显的标志,没有一个“主音”来将伯格曼的电影分离开来,而在音乐奏鸣曲中我们通常能够听到这样的“主音”。同样的,在《呐喊与低语》(1971)中,由于播放谢启名单是在影片正式开始之前,因而在最后瞬间——如果在聆听一段典型的古典音乐,那么我们会期待着那个音符的出现——心理紧张感并没有被“削弱”。在古典音乐作品的最后时刻,它一定会涵纳和融合所有的乐段,并把它们巧妙地拧成一股绳子,有力地引向最后一个音符(例如:莫扎特第四十交响曲中第一乐章奏鸣曲)。
我认为伯格曼影片的呈示部——重复出现的静止镜头、绘画风格、对称平衡的场面调度(特别是在影片的前半部分)具有一种“巴洛克”(如早期的巴赫或亨德尔)或者“早期古典主义”般的气质。在关于希区柯克的一篇文章中——为了回应一种观点:导演“总是让影片头绪纷繁”——戈达尔这样写道:“正是由于导演留下了这些‘线索’,它们才不仅仅是‘线索’,而成为一座辉煌的建筑物的梁柱,值得我们认真推究。”(戈达尔,38页)这段话同样适用于伯格曼的《秋天奏鸣曲》。
伯格曼的作品一再地将一种音乐形式(如巴洛克赋格曲,或是像古典交响乐和奏鸣曲)作为他艺术表现的方法,从而吸引观众的注意。这些形式至少在表面上看是“显在的”,它们是艺术家的一种工具,对于观众来说她们也容易领会,从中获得一种愉悦。因而,看完这部盘根错节、巧妙布置的影片,你会有一种喜悦的快感和满足感。通常意义上,在巴洛克音乐和古典音乐中,旋律线非常清晰。在伯格曼的影片中,场景经常由油画般的、平稳安定、令人难忘的“画面”构成(尽管那些画面通常是没有对话的闪回镜头,却“意味深长”)。影片中的人物既复杂又清晰;通过许多发生在往昔岁月中的隐秘的细节,人物性格被清晰地刻画出来。4)(具有悖论意味的是,这些特征都没能破坏故事带给我们的奇异的“似曾相识”的感觉。)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 影片的摄影技巧看上去很简单,几乎没有快速运动和摇动镜头(试图将自己的主观愿望和不可告之的目的强加于人)。“巴洛克”/“古典主义”风格明晰而又严谨:“容易理解”和“似曾相识”的人物,静止的、通常是“客观化”的镜头,柔和的色彩,油画般的影像,中长镜头的反复出现以及冷静的剪辑,也是影片前半部分的主要特征。但《秋天奏鸣曲》的某些方面:比如伊娃和夏洛特最后的对抗和“不和谐”的结局——交织着希望和绝望,酷似浪漫表现主义,又表达了一种难以抑制的痛苦,就像肖邦的音乐。
伯格曼剪辑出缓慢的节奏,在一开始使影片平和、静谧;但很快这种平衡就被快节奏的情感波动所打破,特别在母女对质的一场戏中达到高潮。夏洛特和伊娃之间矛盾重重,她们又爱又恨,相互吸引又互相排斥。两人之间存在着一条临时的边界,但这条脆弱的边界在两个火药桶面前显得一堪一击。久别重逢就像一场隔靴搔痒的玩笑,为“和睦相处”所做的努力却演变为最后的争吵;与此同时,现在的生活又被压垮,她们沉浸在对往昔的痛苦回忆之中。肖邦的第二前奏曲暗示了这一转变:起伏波动的强弱变化和戏剧性的变调相结合,踏着肖邦第二前奏曲的节奏,是典型的“浪漫主义”风格。在这段音乐中,旋律、调性和小节(音乐的“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