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国画意境美化现代居住环境的展望(2)
2015-08-29 01:07
导读:其实,中国早期绘画对色彩运用并不贬抑,半坡彩陶纹样约略可证。民间年画、寺庙壁画、宫廷绘画设色也都相当繁复艳丽,即使文人画的墨色在绘画中的
其实,中国早期绘画对色彩运用并不贬抑,半坡彩陶纹样约略可证。民间年画、寺庙壁画、宫廷绘画设色也都相当繁复艳丽,即使文人画的墨色在绘画中的作用,也主要是钩斫轮廓,再现物象本色,其独立的文化属性没有得到艺术上的张扬。唐代中晚期后,水墨逐渐取代色彩,成为重要的造型语汇,成为作品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与其说是水墨强化、催生了中国画的写意特性,不如理解为中国画的写意需求选择了水墨媒介。国画由“丹青”到“水墨”的递进演变,进而对水墨的强调,实质是绘画艺术由俗到雅的转换,是古代绘画文化意识的自觉,是绘画语言形式的发展与丰富。它从形态上淡化了绘画的装饰性质,突出了绘画的认读性,为绘画平添了浓郁的书卷气。重要的是,它为国画传神写意开拓了更广阔、更自由的驰骋空间。“它削弱了绘画艺匠式画的成分,进一步强化士子文人写的意趣”。②墨花飞舞情了无寄,超象立形心物交融,并以梅兰竹菊等客观物象的符号性简写,传达出画家的心志和情怀。
中国有句古话“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描述的正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人类居住理念的精华,是中国人几千年来生存观念的一种反映。中国传统民居在这种哲学思想的影响下,崇尚自然,因地制宜,形成了极为独特的艺术造型和审美情趣。无论是北方民居的深沉厚重,还是南方民居的洒脱秀丽都给人以美的享受。传统民居风格各异,却无处不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现代城市住宅小区,注重环境的绿化建设,关注人的心理需求,降低噪音、通风采光、隔热保暖、节约能源等,处处体现着人与自然和谐共融的绿色设计原则。优美的景观起到赏心悦目效果的同时,消除了都市的喧嚣、身心的疲惫,安抚情绪,有利于身心健康。绿化在生态、美学、心理以及经济效益方面都发挥着明显作用,它可调节光、温度、湿度和空气,改善气候,并且有防风降尘之效用。近年来,政府进行城市绿化、美化,大大地改善了城市的生活环境,提高了城市的生态质量。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三、俯仰自得与自然景观的融合
每一种艺术都具有一定的空间感。基于其写真摹实特点,油画的空间意识是尊重实景的几何光影式焦点透视,对客观物象的描摹表现有着视角的制约、限定;国画的空间意识,从传神写意出发,不拘泥形态实相,分别由四面八方抽取其神态风姿,融会于心以至胸有成竹。流动视点突破了目之所极而所见不周的视域局限,徘徊移动游目周览,立足整体观察部分,主体心灵察罩全局,畅神呈意,灵动自由。因此,国画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人物大小、树木高矮、峰峦远近、河流有无,都可依据表现内容与意趣题旨,充分调动作者的想象能力,以意之所游补充身之所容、目之所瞩,以意使法,自由安排。它不必如油画写生,更习惯凭借艺术思维,虚拟和人物精神气质及作者情感意绪相映的山水花草、树木禽鸟等自然环境,在情景统一中塑造形象,抒写性灵。陈洪绶的《屈子行吟图》即首先着笔屈原忧思郁愤、行吟泽畔、形容憔悴、遗世独立的内在性格特征,最终完成屈原形象的传神写照。文人山水的淡逸荒寒也并不说明客观物象本身的季节或时序特征,重要的是,它已成为一种精神行为,拿追光蹑影之笔,抒通天尽人之怀,寓情于景,对景造意,借以完成画家或孤傲高洁、或清润淡雅、或简逸秀美等思想情怀的抒发。这种打破时间、空间限制,以景物连缀不同时间情节的技巧,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