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的创作特征(2)
2015-09-12 01:32
导读:第二呈式部(89^224)小节。主部89到117小节与第一呈式部有所不同,在独奏的主部主题之前有一段(89 ^} 101)小节,引子建立在D大调的属七和弦的装饰性乐句,
第二呈式部(89^224)小节。主部89到117小节与第一呈式部有所不同,在独奏的主部主题之前有一段(89 ^} 101)小节,引子建立在D大调的属七和弦的装饰性乐句,呈现一种大波浪式的起伏,大部分的旋律无乐队伴奏,更使其显得连贯,流畅,体现出高雅的格调,这种可以展现小提琴独特魅力的华彩性乐句,在当时也是较为常见的。值得一提的是这个具有独特作用的引子,在乐曲的展开部中对其进行重复与展开,而没有用主部的主题材料,这种极富个性的做法也体现了作曲家对引子的偏爱。对尾声也是如此。贝多芬交响曲常会有个比较庞大的尾声,常被视为第二个展开部。再加上贝多芬一贯的做法—扩大的展开部,使得这首长达535小节的第一乐章在长度上远远超过了他的前人,可见古典时期的奏鸣曲发展模式已无法容纳贝多芬广博的思想和浩瀚的乐思了。
主部(102^-118)小节。同第一呈式部一样由定音鼓的敲击引出主题,建立在D大调的属和弦,主题性格不变,但在音型上作了变化,保留了骨干音增加了装饰性的音符(102^ 109)小节,显得更为立体、生动。乐队的弦乐组为独奏的分解和弦式上行音阶做了背景陪衬,并模仿了定音鼓的节奏与音响效果。弦乐组所奏的音是升D,违反了当时的和声教学法则,在当时还引起了不小的非议,但正是这个不期而至的升D音却给乐曲增添了几分
戏剧性。连接部(119^143)小节,调性从D调至d调至F调到了E调作为向副部的过渡,连接部的材料先由乐队进行呈现,之后再交给独奏声部,这一特点也体现在其后的副部当中,这也可以显示出该乐曲的交响性特点。副部143^177小节,先由乐队完整呈式副部主题,之后由独奏接过,副部主题明澈柔美,从容均匀,充满了温暖和喜悦,从主题形象上来看,主部主题和副部主题并不具有反差,性格相近,也可以看作是对一个形象从两个方面的描写。开朗而庄重的主部主题是形象的外部刻画,气息悠长而宽广的副部主题又是对形象内涵的写照,而连接部激昂有力的带有英雄性的曲调将内外两种气质连接起来,呈现给人一个真实而生动的形象,这或许就是贝多芬对自己的形象的描绘。小提琴独奏的副部只陈述了4小节,之后又交还给了乐队,独奏乐器做加花变奏为乐队进行伴奏,完整的副部主题则是由交响乐队来展现,由弦乐队齐奏出宽广的主题更加深了主题形象的内涵。在段落的结尾处,独奏小提琴经过两次渐强和旋律的扩展塑造出了呈式部的高潮(176^-177)小节,在乐队强有力的支撑下为乐曲形象注入了一种顽强不息的斗争性格。结束部(178 ^r 224)小节,A大调,由乐队先呈式主题,独奏小提琴做了些分解和弦、变奏等装饰,还有意犹未尽的感觉。
展开部(224-365)小节。贝多芬在这个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