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面向高新科技时代 促进文学艺术发展--时代与(2)

2015-09-14 01:32
导读:马克思说:“进步这个概念决不能在通常的抽象意义上去理解。”(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第112页。

  马克思说:“进步这个概念决不能在通常的抽象意义上去理解。”(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第112页。)在商品化生产方式基础上形成的精神生产有着自身的特殊秉性,新的艺术形态是否进步,必须放在具体的历史背景、关系中加以比较和考察,同时看它与以前的艺术发展相比,是否提供了新东西,而这些新东西又是否同人类艺术发展的基本趋势相一致。柏拉威尔似乎更准确地阐述了马克思的观点,“马克思既不同意那种进步是一帆风顺、整齐划一,普及于各个方面的幼稚的看法,也反对颂古非今的观点。他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中预见到这样一个未来,这种未来能把生产借助于现代生产方式而达到的丰满充实与历史早期的简单纯朴的世界的和谐融睦结合为一。”(注:柏拉威尔:《马克思和世界文学》,三联书店,1980年版,第393页。)商品经济时代固然窒息了古典审美理想的艺术发展,但不断扩大的商品生产在刺激人们物质需求的同时,也必然刺激人们的精神需求,同时,物质生产过程中的技术发明不仅增强了生产者的生产能力,而且也增强了生产者感知对象的能力,其中当然包括审美感知能力。“生产不仅为需要提供材料,而且也为材料提供需要。……消费对于对象所感到的需要,是对于对象的知觉所创造的。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任何其他产品也都是这样。因此,生产不仅为主体生产对象,而且也为对象生产主体。”(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第95页。)客观地看,在商品经济时代,说劳动者在劳动过程和闲暇时间中都全然被异化,完全丧失了审美情趣,恐怕不合常情。即使是资本主义条件生产出来的迥异于古典艺术的新形态艺术品,也依然能够满足大众的审美需求,只看到商品经济时代对艺术发展带来的负面效应并不符合历史事实。本雅明与阿多诺关于大众文化的争论,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此问题的复杂性。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阿多诺对资本主义条件下的艺术发展状况予以彻底批判和全盘否定,他认为技术理性通过机械性组织体制,一方面使人类生产力得到空前的解放,但另一方面,人们在精神生产领域又彻底地被奴化,而且,包括艺术在内的精神生产已成为一种失去否定性的文化工业,这种文化工业只会按照同一的模式,批量地生产,以大众传播媒介电影、电视、广播和报纸来生产和传播流行的文艺作品就是其基本机制。在这样的机制下,优雅韵味的古典艺术寿终正寝,以艺术面目出现的文化工业不可能制造出个性张扬的艺术品,而是千物一面的复制品。艺术沦落为单纯的娱乐和消遣,只能给人们提供最简单的精神满足。如通过无线电传播的流行,只有模式化、虚假个性的特点、使听众听觉能力退化,不可能提高大众音乐欣赏的能力,其结果是必然侵蚀以否定现实、救赎人类灵魂为目的的审美文化的品质。本雅明则没有如此悲观。他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提出,尽管现代艺术和大众文化受到商品经济的诱惑,有着畸形的异化成分,但作为一种艺术生产,其借用的现代技术和技术理性同样会制造出有意义的新的艺术形式。以电影为例,本雅明分析了“复制艺术”在现代的革命效果。首先是带来全新的视觉感知方式,缓解了现代人因异化而带来的焦虑,产生出反抗现实的活力。由“复制”而导致的艺术技术革命实现了人类艺术的解放,开启了一个艺术新维度的时代。其实,阿多诺和本雅明从正反两个方面阐明了一个道理,艺术的衰亡与新生同在。也就是马克思所预见的,当艺术生产真正成为艺术生产的时候,必然会出现有别于古典艺术的新形式。这种新形式作为艺术发展的结果,并不能脱离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其间包含的审美意味还不单纯是审美感知的扩大与革命,而更多的意义在于现实的人的感性本体的确定。对此,马尔库塞在承继席勒、马克思理论的基础上,作出了一个明确的表述:既定的社会文化的表征,总是通过既定的“美学形式”表现出来,从而在现实中通过对语言感觉和理解力的改造,显示出人的真正的本质,释放出人的被压抑的潜能。正是新的美学的形式,“即对感觉和理解具有破坏作用的,都将是对于现成社会的一篇公诉状,是解放形象的显现。”(注:马尔库塞:《审美之维》,见《现代美学析疑》,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年版,第4页。)
上一篇:数字化舞蹈详细内容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