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民间DV纪录片的技术论与真实论(2)
2015-10-24 01:10
导读:二、民间DV纪录片反映了技术文化变迁的轨迹 保罗·莱文森在一篇重要的文章《玩具、镜子与艺术:技术文化的变迁》中指出了任何一种新技术不可豁免的
二、民间DV纪录片反映了技术文化变迁的轨迹
保罗·莱文森在一篇重要的文章《玩具、镜子与艺术:技术文化的变迁》中指出了任何一种新技术不可豁免的必然经历。一种新技术问世的时候,人们总是习惯于把它当作一种玩具,并不把它真当回事情。但当人们习惯了这种新技术的时候,就开始卷入这种技术的应用,并且越来越深入,这个是时候,技术就进入了模仿现实的镜像阶段。但当技术迈入第三个阶段的时候,技术就不是仅仅停留在对现实的模仿上,而是作为一种参与性的力量来构建和重塑社会。在指出这一点的同时,保罗·莱文森说如今技术革新的速度越来越快,技术停留在童年阶段的时间越来越短。一种技术往往是在人们正视之为玩具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作为一种力量重塑现实。事实上我们也发现,就在人们视民间DV 纪录片为小孩们的玩具和闹剧的时候,它正以其一系列新的技术和新的运营形态在迅速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和社会。
民间DV纪录片承载的内容之所以有意义,在于它的思想价值。我们可以把一切思想叫做“转物质”,意思是说,思想需要它赖以存在的物质底层。不过,不过,思想在旅程中有规律地、自然地超越这些物质地层。只要这个旅程是幻想的,思想就可以超越物质底层。……实际上,思想作用于物质的结果就是技术,技术可以认为是思想、计划、图式和梦想看得见、摸得着的体现。在玩具、镜子与艺术的三段论中,技术穿插其中,既作为思想的载体,也反过来促进了思想的进一步完善。
麦克卢汉著名的“地球村”理论中这样说到:广播中的传者具有绝对的权威,听众只是小孩子,只允许听,不允许问。这是个“儿童村”;电视的出现。村里人由小孩子变成了窥视者,窥视的对象既受人欢迎,也令人讨厌;网络的出现,使它迅速成为我们讨论、辩论、形成共识和投票选举的手段,因特网是自治村。补充一点,民间DV纪录片只能说是因特网“自治村”的一部分,不过,制作者的能动空间空前扩展。只要你愿意,你就能举起DV 机,把自己认为有价值的影像保存并传播给村内的其他人。这里玩具和镜子的功能兼具,继续发展,就成为了艺术。无论是玩具、镜子还是艺术,民间DV纪录片的真实与想像交叉,谱写出自己独有的真实。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三、民间DV纪录片的真实论
面对诸多对民间DV纪录片真实论的追问,我的解释如下:每面镜子都只代表了局部,每个纪录片都遗漏了些什么,它集中于某些方面,忽略了另一些方面。它具有不完备性,没有任何一部纪录片能反映现实生活的全部。赛博空间的产生,对真实空间产生了侵犯,但说到底是可以自我矫正的。但这种自我矫正往往是在产生了负面影响后才启动的。信息并不真实,它只是真实东西的表征— —这是千真万确的,信息本身只能传递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