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贯中西:李安的导演世界(2)
2015-12-04 01:16
导读:二、走向电影艺术世界 古语曰“十年磨一剑”,自1972年入台湾艺专影剧科算起,到1985年取得纽约大学导演硕士学位,到他成功拍摄完成自己的第一部影片
二、走向电影艺术世界
古语曰“十年磨一剑”,自1972年入台湾艺专影剧科算起,到1985年取得纽约大学导演硕士学位,到他成功拍摄完成自己的第一部影片1991年为止,这个中间过程近二十年。李安是从创作剧本开始其电影生涯的,他认为导演是一个巨大的工程,需要各方面的支持与合作,而写剧本相对就简单容易一些,可以将自己的思想呈现出来。因此他奉劝立志从事电影事业的青年人应先从写剧本入手。李安本人走的正是这样一条道路,他的成功来自于不断地努力。
李安看起来文质彬彬,有一种书卷气,似乎更像一个学者,而不像一位导演。李安电影的突出特点是平易近人,不故作高深,注重故事表意,并从中渗透文化精神,以探讨人情伦理和文化冲突的趣味作为影片的价值取向。李安的经历使其电影有一种东西方贯穿的精神力量。他在美国有很长时间的求学经历,在他的影片中,他不知不觉地将这种经历作为一种原动力融入了影片中,西方现代社会的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在不断地发生碰撞。“以最现代化的电影语言来表现最传统的中国文化,以国际主流电影的模式来展现东方文化的特色。”因此有人评价李安其人正如李安电影一样是中西文化结合的产物。
第二章壩幕意识与伦理道德批判
一、文化背景
《推手》、《喜宴》、《饮食男女》三部影片“均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自身的宽容和在当代社会条件下的存活力为特征,注重探讨家庭伦理亲情、代际关系(父子、父女关系)。有时甚至涉及非理性因素。但在他的故事中,人物之间最后总是会达到谅解和平衡”。
北京电影学院王志敏教授在他的著作《现代电影
美学基础》中对李安的三部作品做出了如上概括性的描述。在李安的这三部曲中,我们会尽可能多地体会出一种东西方文化间的碰撞和冲突。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在侯孝贤的作品《悲情城市》中曾就历史的原貌将在台湾生活的人分为三类,一是台湾本地原住民;二是本省人,指在17世纪至二战前大陆移住民;三是外省人,指二战后移住民。李安应属外省人。李安作为一名台湾籍的导演,他生活在一个强大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围之中,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也是台湾人对自己是中国人这一民族身份的认证。在更多的接受儒家文化关于家庭传统观念,讲求父亲权威在家庭中的地位,以家庭为纽带,联络感情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