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中国钢琴作品的创作特点(2)
2016-02-07 01:11
导读:我国古曲、戏曲文化源远流长,表演形式及唱腔各有特色。在钢琴改编的过程中,作曲家们更为注重节奏的安排和韵味的细腻感。作曲家综合运用了大量的西
我国古曲、戏曲文化源远流长,表演形式及唱腔各有特色。在钢琴改编的过程中,作曲家们更为注重节奏的安排和韵味的细腻感。作曲家综合运用了大量的西方作曲技法,并与中国传统乐曲融合,表现出浓郁的中国韵味,深化了传统音乐的意境。如《夕阳箫鼓》、《阳关三叠》、《百鸟朝凤》、《梅花三弄》、《三六》、《流水》、《平湖秋月》、《十面埋伏》等。《喜相逢》原为山西梆子和二人转等地方戏曲的过场音乐,后经冯子存改编为笛子独奏曲,郭志鸿又将其改编为钢琴小品;《兄妹开荒》原为陕北秧歌剧,汪立三于1978年将之改编为钢琴曲;秦文琛的《朴素的民风》以秦腔音调为素材,呈现了板式变化的戏曲风格。乐器作为另一种音乐表达形式,其渲染能力在广袤的荒漠大地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根据这些民间器乐曲改编的钢琴曲的最大特色,就是模拟这些器乐的声响效果。如王建中改编的唢呐曲《百鸟朝凤》,赵晓生于1976年创作的改编曲《冀北笛音》等等,都生动地刻画出了北方人民朴质豪爽的性格和生活情趣。
三、旋律模仿民族民间乐器音响的创作特点
中国钢琴曲的创作来自于民间丰富的音乐积淀,其中模仿传统的民族民间乐器是钢琴创作的重要手法,在音乐表现手法上利用各种不同的手段借助于钢琴模仿弹拨乐器、吹拉乐器、打击乐器等表现具有民间特色的韵味和意境。模仿弹拨乐器中具有代表性的有《梅花三弄》与《阳关三叠》,音乐中很好的“再现”了古琴的声音,曲中分别用琶音、倚音、和弦等不同手法模仿了古琴的单散音、滚拂散音、复散音等,给人以空旷之感,余音缭绕韵味无穷。对吹拉乐器的模仿比较典型的有《冀北笛音》,全曲比较完整地“再现”了笛子的各种技法所奏出的声音特点。通过各种装饰音来模仿笛子的颤音、滑音、历音甚至花舌音的效果。综合性模仿比较有代表性的有黎英海等改编的《夕阳箫鼓》,模仿了箫、古琴、琵琶、古筝等多种民族乐器,因此在演奏时需要敏感的音色变化。箫的音色悠远柔绵,古筝的音色清晰圆润,琵琶的音色清澈明亮、慷慨激昂。弹奏中“模仿”其他民间乐器的演奏效果时。在掌握所模仿乐器特点的同时。手指的指触是另一个弹奏的关键。通过指触细致敏感的变化获得所追求的音色,使音色在刚柔、深浅、虚实、明暗中将音乐表演的惟妙惟肖,韵味无穷。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四、旋律与和声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创作特点
旋律的调式大多采用了民族五声调式。如黎英海的《蓝花花》、《采茶扑蝶》(C羽调)、《三十里铺》(G徵—C徵)、《嘎达梅林》( E羽调式)、《绣荷包》(C商调)、《绣红旗》(G徵—C徵)等。这些作品在旋律中多次使用转调,而且融进了一些地区的音乐因素,使作品大量体现了主调钢琴音乐的民族化。中国的审美讲究“中庸”,讲究神似,结构随意,正如中国的水墨画一样,是一种清淡的色调。中国音乐继承了这一特点,旋律起伏跌宕,热情奔放,一切情感在线条的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