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新媒体时代传统电视新闻传播如何走出困局(2)
2016-03-03 01:06
导读:3. 传播内容单一,新闻形式呆板 虽然传统电视媒体利用网络技术,加速与新媒体的融合,在传播技术上取得了进步,但新闻报道内容和形式的贫乏仍然是
3. 传播内容单一,新闻形式呆板
虽然传统电视媒体利用网络技术,加速与新媒体的融合,在传播技术上取得了进步,但新闻报道内容和形式的贫乏仍然是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这将是电视新闻报道流失大量观众的一个重要原因。英国《经济学人》曾发表过一篇文章,题目是《内容为王(King content)》,副标题是“传统媒体在数字时代的立身之本”。文章指出,与技术出身的网络媒体新贵们相比,传统媒体在数字时代的立身之本,是有着雄厚积累的内容资源。而目前的电视新闻报道,就最具影响力的联播类新闻节日而言,从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到各地方台的省市新闻联播,都显现出了新闻报道内容老套、形式呆板的诟病,基本上都是按照政治、经济、文体以及国内、国外等内容的先后顺序来编排和播出,在单条新闻的报道形式上也是常年不变,形成了相对固定的报道模式,主持人严肃的播报 大而空的解说词 记者自问自答式的采访,使得每一条新闻都显得四平八稳、风格一致,可以想象我们的电视新闻观众,几十年来都收看如此单调的新闻节月会是怎样一种心情。虽然在电视新闻的实践过程中,也提出了“三贴近”原则以及改进会议新闻报道、多反映基层群众的生产生活状况,但是电视新闻报道的实际情况仍然没有大的起色,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报道风格仍然占领着较多的电视新闻节目。
二、新媒体时代传统电视新闻传播的应对策略
1. 继续保持电视新闻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同层出不穷的新媒体相比,传统电视新闻媒体的独特忧势或者说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职业化、系统化采集和发布新闻的能力,更为重要的是长期积累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实际上,媒体的权威性最终还是来源于它的公信力。《现代汉语词典》对公信力的解释是:使公众信任的力量。我国新闻传播学界较早提出公信力概念的文章是黄晓芳的《公信力与媒介的权威性》(1999),她将“公信力”定义为“媒介在长期的发展中日积月累而成的,在社会中有广泛的权威性和信誉度,在受众中有深远影响的媒介自身魅力。”她在文章中进一步指出了衡量公信力大小的指标,笔者自己概括起来,认为“公信力”应该从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发现重大选题的敏锐度、分析问题的深刻性、时事评论的全面性等方面来衡量。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由于“把关人”制度的相对宽松,信息传播的过度开放,导致充斥其间的新闻信息鱼龙混杂、真假难辨,作为公信力第一指标的真实性都无法得到保证。除此之外,目前各类门户网站、手机报、博客等新媒体在新闻传播的内容上更多来源于传统媒体,自身没有专业
的新闻采访队伍也没有新闻采访权,导致新闻信息的传播暴露出“无序化”、“碎片化”、“浅薄化”等先天缺陷,而电视新闻媒体恰恰在报道的真实性、敏锐性、深刻性、全面性等方面具有自身十分明显的优势,这也将成为未来传统电视媒体与新媒体在新闻报道方面相抗衡的重要砝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