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画家伍启中现实主义绘画创作的评析(1)(2)
2016-03-16 01:03
导读:目前人物画在现今中国画的格局中是个弱项,尤其在现代人物画创作的精神和人物画的语言表达上都有弱化的趋势。现代年轻的画家比起我们的前一辈、再
目前人物画在现今中国画的格局中是个弱项,尤其在现代人物画创作的精神和人物画的语言表达上都有弱化的趋势。现代年轻的画家比起我们的前一辈、再前一辈的人,在人物画的创作上缺少生活的底蕴与内涵,导致人物画的表现苍白无力。“文化大革命”期间的美术创作,基本属于歌颂和赞美新生事物的政治美术,公式化、概念化的创作之风,让许多画家违心地画了一些作品。而《心潮逐浪高》主题的构思正是在主流话题和民间立场之间艰难地寻求平衡,把当时的政治意识与精神文化生产的某种关系巧妙地通过各种情境缔结起来,让艺术的表现成为主体,构成了整个画面的美感,使之成为一致公认的、深受普遍欢迎的优秀作品。
现在我们重读这段历史,审视在强权政治模式下中国美术生产的繁荣与嬗变的种种原因,除了具有史学研究的意义以外,更具有重新认识和构建艺术与生活、艺术与时代关系的现实意义。“文化大革命”时期或称“毛时代”的美术,作为引导艺术生产,它在今天仍可以成为艺术多元格局中的一种有价值的积极因素。作为文化遗产,其历史价值更是不容置疑。另外,它仍然具有唤起社会群体的主体性意识的意义。
该幅画一眼望去气势恢弘,鲜红的手扶拖拉机驰骋在广阔无垠的金色海洋里,劈开谷浪,滚滚前进,与远处一线平展的海面相呼应。从画面中洋溢出来的那种乐观、健康和具有很强南国色彩的组群式人物中,有双手怀抱“红宝书”的男知青,有手扶行李的老干部,有站立着的女知青,还有手捧稻谷的老农民和面带微笑的女社员等。
画中通过人物的坐立、正侧、动静等姿态多视角地表现出了画中人物的不同个性与特征。画家笔下的人物灵秀动人、栩栩如生,让人观赏之后有身临其境之感,一幅画能如此地把观者融入意境,产生共鸣。这说明画家不仅有很深厚的底蕴,而且还有成熟的艺术表现力与感染力,最重要的是让画面上流露出的那种真善美及跃动奋进的生命力与观者的心绪紧紧地相溶在一起。同时,从这幅画中我们看到了现实主义理想化创作的范式与“文化大革命”后常见的知青题材美术那么矫饰相比,它带来了一股充满鲜活生命的舒缓和谐的气息。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二、扎实的生活底蕴在作品中完美地体现
在中国画里,人物无疑是造型艺术中难度最大的表现对象,这一点我们应当承认。而人物画中头部的表现又是最难的,它关系到整个画面的成败。人物不仅要形神兼备,还要恰到好处。在头部的表现中,它可以通过五官的精雕细刻,传达出精彩的篇章。
作为与主题有着重要关联的,在画中占据主要位置的老农民,通过虚实、粗细、轻重等不同的线的处理,加上用笔硬朗、苍劲,渲染时加强了颧骨、下巴、鼻子等处的明暗关系,以及短少且稀的头发和发白的胡子茬儿的渲染,使那张布满沧桑的脸部,成为结实、健康而富有魅力的形象。他抓住了主体形象的特征,精心刻画出老农饱经风霜的面容以及能披露出他一生遭际的深沉目光。[1] 双眼的鱼尾纹就像刀刻般深深地印记在眼角两侧。他用精练而又富于生机的笔墨线条来表现,使老农生动凸现的面颊叠现出生活艰辛及岁月的划痕。ビ肜吓┟裣啾龋伍启中在表现那位女知青时,脸部轮廓则用淡雅的墨线,结构比较含蓄,湿润的墨色、圆润的线条、婉转柔和、自如似水的用笔与飘逸的头发一起[2] ,散发出青春女性的一种美感,在设色方面采用的多是湿润平涂法,减少了凹凸感,给女性一种柔和、圆润、淡雅的肌肤之美。只是在面颊处渲染了些红色。另外,女青年的嘴的表情丰富而且细微,从她那微微张开的双唇,让我们感到她在传递着微妙的情感。她的眼睛是那样的天真、那样的纯洁,望着整个世界。她的面容在该画中最具有迷人韵调,因为有了她,整个画面不仅充满了生命力,而且还让人心潮澎湃。脸部是一气呵成,无败笔。
画家塑造的另一位女社员,是一个身着布兜扮装、手扶斗笠且面带微笑的南国农村妇女形象。面部的刻画极为丰富,那种高度洗练的笔触,明洁而富于节奏感的设色,加之透视、解剖、明暗的运用,使中西融合非常到位。在颧骨、眉毛、鼻子、嘴巴等处都有暗部和投影,加强了明暗对比,增强了体积感。他将对西方写实精神的理解通过传统的笔墨表达得淋漓尽致。额前飘动的刘海就像一绺黑色的丝带,而它的下面扑闪着盈盈笑意的双眼,使面部的表情含蓄而迷人。另外在头饰上,画家用精炼流畅的线条勾画出深蓝偏紫色围巾的轮廓,再施以泼墨与写意渲染,使围巾的薄、透、质感轻松地表达出来,与飘逸的头发相互交融,荡漾着女社员的青春活力。整个头部色彩的透明感就像一幅典雅的古典油画肖像而闪闪夺目。伍启中先生笔下的这位农村妇女由于劳作使身体变得丰满而健硕,这是生活中我们随处可见的形象,画家通过梳理、选择,最终画出了作品中令人激动的典型形象。虽画的像美女,但反映出的却是健康朴素的美,具有生活的典型性。女社员的形象是画家对生活体验的广度与深度得来的结晶。共2页: 1 [2]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钟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