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我国设计艺术人才培养(2)
2016-04-05 01:00
导读:三 经过20多年的发展,今天中国的设计教育已走到了一个转型时期。我们所面临的情况是:整个社会都已认识到了设计的重要性,认识到了发展设计教育的
三
经过20多年的发展,今天中国的设计教育已走到了一个转型时期。我们所面临的情况是:整个社会都已认识到了设计的重要性,认识到了发展设计教育的重要性,以至于今天不仅高等教育中设计人才培养的规模不断扩大,而且在中小学,乃至幼儿园教育中也进行了有关设计的教育。至于社会上的设计从业人员,以设计为主要业务的公司,更是发展迅猛。但是,无论是设计教育体系,还是设计发展的整体水平,仍然没有达到其相应的程度。与国际接轨尚有很大的差距,更不要说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设计风格和代表本土文化的设计师了。因此,如何使中国设计转型迅速完成,对于未来设计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我们认为要实现一种教育的转型,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从分析已有教育现状入手,找出问题的症结,分析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第二,从先进的教育模式中探究其发展的原因,并预测其发展趋势,进而发掘有利于我们转型的内涵。第三,构建一个既具有民族特色,同时又与国际接轨的设计教育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揭示出这种模式的具体实施方案。基于上述三个方面的问题,我们不妨从分析我国现阶段设计教育的几个阶段入手。大致来说,我国当代的设计教育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是普及美术教育阶段。从民国初期的中小学图画和手工课开始,一直到80年代,在中
小学教育中,都试图通过开设所谓“图画”或“美术”课来启发学生审美本能、涵养其性情。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描绘的技能。这种方式注意到了审美教育培养,但淡化甚至忽视了创造力的培养。因为在这类课程中,我们往往是把大人(老师)的观念和视觉思维“强加”给孩子、学生,毕竟孩子在视觉思维方面与成年人是不同的。尽管从2001年开始,教育部在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国家标准(实验稿)》中,根据美术学习活动方式来划分学习领域,如:“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并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倡探究性学习,以及自主性和合作性的学习。①从很大程度上把人们脑子里已经客观形成的所谓美术就是画画和手工制作的认识,转变为美术是提高学生整体发展素质的途径。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困难重重,很难落到实处,因为一些花费成本较高的课程,最终无法实现其目标。以致从幼儿教育到中小学教育,能够将美术、设计与学生自身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