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音乐表演者的第二度创造及培养(2)
2016-05-15 01:05
导读:2.2 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因为在第二度创造过程中发散思维起主导作用,它具有灵活性、独特性和流畅性。 2.3 拓展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观察
2.2 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因为在第二度创造过程中发散思维起主导作用,它具有灵活性、独特性和流畅性。
2.3 拓展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观察社会与自然,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创新活动,并给予正确的评价。
2.4 创新能力的自我开发,破除思维障碍,树立积极的核心信念和优秀的自我表象。那么,这时的自我应该努力做到什么呢?①努力克服思维定式,敢于大胆地对似乎成定式的生活现象或学术权威提出质疑,提倡立体思维,多方位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学会暂时抛开本本,建立起自己的处事原则。②重视自我表象,并扩展自我表象,这样也就扩展了成功的范围。③通过“学、练、演、恒”等途径磨炼自身的意志。④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在创新过程中不仅要注意与传统审美价值观相衔接,而且要注入新时代的特征。
3 从心理学角度对第二度创造能力的探讨
上面从心理学角度对第二度创造能力的培养进行了探讨。下面笔者将从文化修养、人生观、世界观的角度来分析第二度创造的培养。众所周知,音乐表演理通过技术技巧的运用和发挥来达到表现目的,没有技术技巧就没有音乐表演。但音乐表演却不是仅存有这一种技术技巧的行为,它的生命在于传达音乐艺术的丰富内涵,因此,第二度创造应是与技术技巧同时并存,并高于技术技巧的一种表现行为。一个真正的音乐表演艺术家,不仅需要完美而高超的表演技巧,而且要有深刻的思想、丰富的人生体验和广博的文化艺术修养,深刻的思想对于音乐表演者来说,主要是指对生活,对艺术要有自己的见解,自觉地把音乐表演艺术与人类追求进步和社会正义的事业联系起来,在创造性生活中。人类的不断进步,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文化的传承。下面我们从江南丝竹的演奏来说明这一观点。江南丝竹是一种流行于上海、江苏南部和浙江一带的丝竹乐形式,历史悠久,旋律抒情柔美,风格清新流畅,充分体现出了江南的秀美风光与当地的民俗风情,具有“轻音乐”的性质,娱乐性超出教育性。最初它是在民间
婚丧嫁娶和风俗节日中演奏的,因此带有很强的自娱性,而并非商品艺术。这就需求演奏者要有即兴发挥艺术表现力的审美习惯,其
美学倾向是为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而这种美来自人的本质力量,体现人的智慧,生活体验和艺术才能。以上所述都属“文化”范畴,可见,“文化”不等同于“文字”与“本本”,要演奏好江南丝竹,那就必须去了解、吃透它背后所蕴藏的“文化传统”。也就是说从当地人们的衣食住行一直到他们
哲学艺术、生活风俗都必须去做深入体验。那么,之后的演奏将势必收到显著的效果。这些说明了一点,对作品有了深入而全面的理解,也就会对作品有了更好的感受,再通过技术技巧的传达,这种合力而出的演奏带给欣赏者的将是一种震动人心的艺术享受。广博的文化艺术修养对于音乐表演艺术家的表演起着“如虎添翼”的作用。拉赫玛尼诺夫曾说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