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线索:文学史研究的核心议题(1)(2)
2016-05-15 01:06
导读: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比起《弹歌》来,它不只是字数增加了几倍,描写显得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比起《弹歌》来,它不只是字数增加了几倍,描写显得细腻许多。更重要的,在于它除了有对事件本身的描写外,还有着心理上的抒写与展示,它是由具体的狩猎写出了诗人内心的情愫。那么由这一前后的对比,可以说后来的文学有了进化。 规范化——反拨模式。这一模式是认为,文学的发展过程是逐渐树立规范,同时又不断地反拨规范的过程。关于这一过程,在俄国形式主义文论家们对文学“陌生化”概念的表述中可以见其一端。就是说,一种表述在最初使用时可能是新鲜的,显得有魅力的。但经多次沿用后,这一表述被规范化了,它就不再有新鲜感和魅力,而是使人觉得陈腐。第一次用花来形容美女的容颜是新颖独创的,但现在仍这样写可能就难以唤起人的兴趣,这就有必要寻找新的表述方式,从而是对原有方式构成了反拨。陌生化除了在修辞上体现外,还可体现在叙事视角等方面。俄国形式主义者什克洛夫斯基从列夫·托尔斯泰的著作中借用了一些例子。“托尔斯泰描写事物时不提事物的本名,仿佛那是第一次见到的,从而创造了陌生感。他通过平民的眼睛描写战场(《战争与和平》),通过马的眼睛描写人类所有制(《霍尔斯多麦尔》),这些手法的效果是使‘一个描写对象从其通常的感知领域转移到一个新的感知领域,结果形成某种语义变化’。”[①①]应该说,托翁这种转换视角的方式确实使其作品增色不少,除了陌生化这一方面以外,在文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些潮流也体现出规范化——反拨的趋力。如在十七世纪古典主义盛行于西欧,到了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则与之相悖的浪漫主义又颇为行时,再到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又是现实主义的崛起,后起的潮流成为对早先规范的反拨。 综合模式则是在上述模式之外的一些叙史模式。它主要包括:1、比较文学模式,即从共时的角度来看待文学史现象,从中整合出一种叙史维度。诸如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神话的地位并不高,孔子的“子不语怪力乱神之事”似乎是给神话加了一道紧箍咒。神话地位的不高也伴随着它的有欠于发达,这表现为难以理出一个严整、统一的神怪谱系。而在古希腊、古埃及等古代文明中,神话则是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提供了意识形态的合法性依据。那么在此对比中,中国神话也得作为较重要的部分来加以阐发,以形成对世界文化的对话效果。2、
社会学模式,即把文学发展同社会状况结合起来认识。文学的变迁是社会总体变迁的一个方面,于是文学发展史就以社会的一般发展来参照,这在法国的文化社会学派的史达尔夫人、泰纳等人的文学史观中表露得相当充分。马克思的文艺观也有这一倾向。这一模式同进化模式有相关性,但又认为艺术并不简单地是进化式发展的,如马克思指出,“在艺术本身的领域内,某些有重大意义的艺术形式只有在艺术发展的不发达阶段才是可能的。如果说在艺术本身的领域内部的不同艺术门类的关系中有这一情形,那么,在整个艺术领域同社会一般发展的关系上有这种情形,就不足为奇了。”[①②]马克思认为艺术发展同社会有因果上的联系,但发展速度上可以并不同步,甚至也可能相反。3、碎片模式。按此模式观点看,文学史发展是不连续的、多样的,并没有什么统一的可以用循环、进化、反拨等来概括的东西。俄国民间
文艺学家普洛普分析,俄国民间故事有31种叙事单元,每一则故事只需从中撷取若干单元就可组构。那么,在民间故事的发展中,不过就是31个单元在不同关系上的组构而已。法国的解构主义者福柯则认为,历史充满了无序和斗争,每一历史事件与过程都只是在偶然的机遇中形成,“福柯提供了一个时代的碎片(fragments),他否定传统历史形式的可能性:不存在什么‘理性进步’、‘时代精神”、‘假设的整体’、‘主导的世界观’,只存在不连续的话语领域,其中有些遵循同一个模式,有些则不是。”[①③]碎片模式可以在论述中借用一些其它模式的方法,但它并不遵奉任何模式的精神蕴含。 以上的若干模式可以基本上概括文学史的思想线索的类型,它们之间互相对立着同时也可以相互补充。如循环模式对于文学传统的强调同规范化——反拨模式有抵牾,但后者明确了文学中有规范化就体现了原型的可能性,而规范化——反拨作为文学史的一个规律,这本身也可以被纳入到循环的模式中来看待,等等。共2页: 1 [2]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