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大片:喧哗与转捩(1)(2)
2016-07-02 01:01
导读:二 《英雄》以降,“大片”一次比一次骇人的投资数额、一场又一场奇招迭出的宣传推广攻略,也往往伴随着最急切的疑虑、最沉重的叹息,连接着声势
二
《英雄》以降,“大片”一次比一次骇人的投资数额、一场又一场奇招迭出的宣传推广攻略,也往往伴随着最急切的疑虑、最沉重的叹息,连接着声势空前浩大的批判。然而,就像一场蓄意的“合谋”,我们周而复始见证着“眼球经济学”在文化产业场域的运演:唇间笔头的滔滔浊浪刺激着愈加旺盛的消费欲望,千疮百孔的口碑摇身变为迅速增殖的消费文化符码,以混乱畸形的逻辑参与着资本神话的建构。
文化的符号生产及其利润逻辑,不能取代或者取缔文化价值层面的评判。新世纪接踵而至的“大片”,在勤奋不倦地为中国观众制造视听饕餮盛宴的同时,也培植起了观众对“大片”自身的本能警觉。从影院中的“笑场”、影评人义正辞严的质疑,到网络论坛里“血馒头”式的戏谑狂欢,观众在不自觉的情形下充当了欲望消费和利润生成的同谋者,也以空前的自觉行使着作为一名思考主体所享有的话语权力。有论者将“大片”所引发的话语泛滥冠以“文化民主”、“草根式民主”等称谓,虽不免夸饰之嫌,却为我们解读这一特有文化现象提供了可资参照的视角。
及至张之亮的《墨攻》,上述情形发生了令人侧目的转变。此前萦绕《夜宴》的叫骂和讥笑迅速退潮,散见媒体的批评观点也不约而同采取了平和温婉的立场。对于又一部令人心生疑窦的古装商业巨制,人们之所以表现出此前罕见的宽容和赞许,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同为“大片”的《墨攻》,展示了影片主创者对于观众的接受心理和审美情趣、对于民族历史文化以及对于电影本身的诚意。这是一种脚踏实地的诚意,它体现为细腻而饱满的叙事、生动可感的细节、质朴流畅的镜语,也体现为对中国式文化命题的探求愿望和形象阐释——而这样一种诚意,正是《英雄》、《十面埋伏》、《无极》极度稀缺的文化品质。我们看到的《墨攻》,不再是古代(伪古代)服饰珍宝和宫廷建筑风格的展览会,不再是色块杂陈、意蕴模糊的印象派油画。裹着一层历史“画皮”的“人”,终于回到了“历史的现场”,终于从缥缈无边的宫廷返归了生气腾腾的大地,终于有了我们能够为之感喟、为之动容的性情,也终于开始演绎尽管疏远现实却不乏人间烟火的故事。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共3页: 1 [2] [3]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
论中国电视娱乐节目对观众主体性的忽视和误读
全球化语境下张艺谋电影的民族性悖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