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自然与设计的不解之缘(2)
2016-07-14 01:00
导读:干栏式建筑的“干栏”,是从少数民族语言转译而来的。我国新石器时期的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都发现有干栏式建筑的遗迹。⑷其中,河姆渡文化的遗存
干栏式建筑的“干栏”,是从少数民族语言转译而来的。我国新石器时期的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都发现有干栏式建筑的遗迹。⑷其中,河姆渡文化的遗存较为典型。"河姆渡文化盛行一种栽桩架板高于地面的干栏式建筑。在河姆渡遗址各文化层,都发现了与这种遗址有关的圆柱、方桩、板桩、梁、柱、木板等木构件,共达数千件。干栏式建筑是我国长江以南地区新石器时代以来重要建筑形式之一,目前以河姆渡发现为最早。"⑸
同类的建筑在欧洲也可以见到。如瑞士日内瓦湖边,1854年干旱的冬季,水面降到很低的程度,暴露了新石器和早期青铜时代建于湖淀木桩上的房屋的基础。“这种湖上居所类似今天在西里伯斯岛及其他地方所见到的方式。不但古代站台的木桩还保留着,而且在下面泥炭堆里还找到了大量的木器、骨器、石器、陶制器皿及装饰品、剩余的食物等等。甚至还发现有网罟和衣服的残片。”⑹
以上这些建筑,都需要大量木材,可以想见当时在这些遗址周围森林茂密,有理想的取材之地。北方黄土高原的情况就很不相同,在木材渐见稀少的情况下,在新石器时期晚期出现了窑洞式住所。我们都知道,窑洞建筑在黄土高原上,至今还在广泛使用。"迄今为止时代最早的窑洞式建筑发现于甘肃的宁县阳遗址,属仰韶文化晚期遗存。龙山时期窑洞式建筑则发现较多,主要见于甘肃东部、宁夏南部、内蒙古中南部、陕西和山西的黄土高原地区。这些窑洞式建筑基本分布在青藏高原以东、太行山以西、秦岭以北的黄河中上游第二级阶梯上。这里属温带半干旱气候区,海拔较高,地下水位普遍较深,黄土堆积也较丰厚(最厚可达200余米),且多梁峁、台塬,为窑洞式建筑出现并长期流行提供了自然环境基础。"⑺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根据考古学家分析,窑洞建筑在局部地区流行,与当地生态环境的变化有关。一是建筑和生活用燃料大量使用木材,使这一地区森林资源极度萎缩,又不像南方那样容易再生 ;二是约公元前3000 -前2000年的龙山期气温呈下降趋势,黄土高原地区气候向干凉发展。以上两方面因素使木材用量少而又冬暖夏凉的窑洞应运而生,在生态环境无法改善的情况下,这种建筑形式得以长期流传,至今已达数千年之久。
三、自然是设计的“巧思”之源
有一位学者在谈论天地造物与人类制作的关系时说 :"规律如河道,行船有顺逆。大自然总是采取‘顺流而下’的方式展示自然规律,而人类往往以‘逆流而上’的蓄势来运用同一条规律。……与滚滚波涛顺流而下的自然造物相比,人工制作不过是逆流而上的几叶小舟。”⑻
人类的设计虽然在窥探大自然的奥秘,并按自然规律来进行自己的创造,但往往不是先作出科学的总结,再进行实践的探索。早期的人类,只能凭经验直觉指导实践,符合自然规律的才能成功,违背自然规律的就会失败。在第一只独木舟下水之后几千年,古希腊物理学家阿基米德才提出关于浮力的定律 ;在人工取火几千年后,18世纪的俄国化学家罗蒙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