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分子身份认同与艺术描写的空间--宗璞的《我(2)
2016-07-20 01:05
导读:所谓的"意象",3是指观念意象及其高级形态的审美意象,简称意象或文学意象。它的本质特征是哲理性,表现特征是象征性。意象的形成一般借助于隐喻的
所谓的"意象",3是指观念意象及其高级形态的审美意象,简称意象或文学意象。它的本质特征是哲理性,表现特征是象征性。意象的形成一般借助于隐喻的思维方式。
确立了如此逻辑起点后,我们来品味文本中韦弥心理中产生的两个意象。
第一个是大雁。在韦弥极度痛苦中,她看到了迷路的大雁,是的,"它们迷了路,不知道应该飞向何方。韦弥一下子跳了起来,向前奔跑。她伸出两臂,想去捕捉那迷途的、飘零的鸿雁"。"她觉得自己也是一只迷途的孤雁,在黑暗的天空中哭泣"。韦弥这个中国当代知识分子,她受到的教育来自两个传统,一个是中国古典文化传统,一个是中国自现代以来共产主义的教育传统。她将自己喻为离群的飘零的孤雁,就是来自这两个传统。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大雁的形象往往延伸出"雁阵""雁序""雁行"这些相应的形象来。强调的是群体,共同飞翔的意义。"雁行":谓相次而行,如群雁飞行之有序列。《诗经-郑风-大叔于田》中有:"两服上襄,两骖雁行"的诗句。"雁序":飞雁的行列。杜甫有诗《杜工部草堂诗笺-三十二-天池》:"九秋惊雁序,万里狎鱼翁。"更有用"雁序"来喻兄弟的。还有"雁阵":雁飞行时排成的队形。汉代的焦延寿的《易林-二复之丰》:"九雁列阵,雌独不群"。这些诗文都是强调大雁和雁群的关系。也正是因此,所以,相应地有孤雁、断鸿的形象。所? ?quot;断鸿",是失群孤雁。柳永的《乐章集-夜半乐词》有:"凝泪眼,杳杳神京路,断鸿声远长久暮"。4雁群和大雁已经成为一种华夏民族沉潜在意识底层的情感方式和思维方式,在大雁和雁群相应的关系上,可以隐喻出许多不同语境下的丰富意思来。这就说到了两个传统的第二个传统,即中国革命的传统,那就是将个人和祖国母亲连在一起,个人的价值只有在革命的集体中才能得到实现。对于韦弥来说,大雁的意象主要是在这个意义上被体验的。韦弥为什么会把自己喻为孤雁?在韦弥的意识屏幕上有一段闪回式的叙述:韦弥和丈夫孟文起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