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音乐教学与审美型人才的培养(2)
2016-07-28 01:06
导读:第二,结合乐理、视唱教学培养学生感受美、理解美的能力 音乐基本理论是理解、掌握音乐语言,打开音乐艺术之门的一把钥匙,通过学习乐理,可以使学
第二,结合乐理、视唱教学培养学生感受美、理解美的能力
音乐基本理论是理解、掌握音乐语言,打开音乐艺术之门的一把钥匙,通过学习乐理,可以使学生获得感觉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之美所必需的一般知识和技能,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发展音乐才能奠定基础。乐理教学不能就“理”说“理”,必须理论联系实际,以我国传统的民族民间音乐和古典音乐为范例。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音乐基本理论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对这些范例的分析,有机地渗透审美教育。在耳濡目染之下,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和理解力会与日俱增。例如,在节拍教学中,为了说明各种拍子的不同表现特性,笔者以两首优秀的民歌为例:《马儿啊,你慢些走》和《我骑着马儿过草原》,前者舒缓、宁静、深情,采用2/2拍,后者明朗、奔放、激动,采用了2/4拍。同为二拍子,但二者的区别是明显的。 乐理教学要与视唱练耳教学紧密结合。视唱教学最基本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读谱技能,而最终目的则是帮助学生理解音乐、表现音乐与鉴赏音乐,通过视唱练习,使学生发现、领略和再现曲调中的美。练耳教学是通过训练和提高学生的辨音能力、内心听觉能力、对音的记忆和反应能力,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敏锐的感受力。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把握住练习曲的音乐形象,尽力引导学生在读谱的过程中不断体味和挖掘旋律的美感。教师要有感情地范唱或弹奏,给学生一个美妙、完整的音乐形象。
第三,结合欣赏教学,培养学生理解美、鉴赏美的能力
音乐欣赏是把音乐作品作为对象,通过聆听和其他辅助手段来领悟音乐的真谛,从而丰富音乐知识、扩大音乐视野,逐步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受、理解和鉴赏力。要达到上述目的,仅靠听是不够的,必须让学生在听的基础上积极参与。为此,笔者设计了如下的欣赏教学模式:介绍背景—─播放录音—─分组讨论—─模仿练习—─总结。例如,高师音乐教材中《春节序曲》,笔者是这样教的:首先介绍作曲家李焕之及《春节序曲》的创作背景,然后让学生听录音。听完之后提出两个问题,让学生边听边分组讨论:这首乐曲在演奏过程中主要运用了几种乐器?这首乐曲表达了什么样的情绪和场面?随着乐曲播放的进程,又不断提出新的问题,引导学生逐段分析。讨论分析之后,让各组分别代表不同的乐器进行模仿练习。最后,笔者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总结。这样进行欣赏教学,使学生兴趣大增,积极性非常高,全身心地投入使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更加深刻,很好地培养了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第四,通过声乐教学,培养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声乐是用人体器官来表现音乐的艺术。声乐是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声乐教学,一方面让学生掌握唱歌的技术,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让学生学会用心灵去歌唱。声乐教学的过程包含了歌唱技巧、音乐知识,识谱能力的学习和运用,包含了音乐感受、欣赏和表现能力的培养,也包含了较好地再现歌曲的情绪、意境所需的想象力和创造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