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绘画艺术治疗在中国发展的介绍(2)
2016-08-01 01:00
导读:此外,孟沛欣等人借助网络作为传播的新媒介,创办了国内第一家绘画艺术网站--中国艺术心理网。 3.2 学术报道增多,理论介绍涉及作用机制 此期进行绘
此外,孟沛欣等人借助网络作为传播的新媒介,创办了国内第一家绘画艺术网站--中国艺术心理网。
3.2 学术报道增多,理论介绍涉及作用机制
此期进行绘画治疗的学术报道增多,范围扩展到了绘画心理治疗的作用机制及国外应用等。如有被多次引用的魏源的《绘画是人们最适宜的心灵表达方式--绘画在心理治疗中的应用及其作用机理》,有麦清等人的《试论治疗取向的艺术教育》,有李欧的《当代美国的艺术治疗》,赵婉黎等人的《绘画疗法-心理治疗的艺术途径》、杨晓光等人的《艺术治疗的概念、发展及教育》等。
魏源在《国外绘画心理治疗的应用性研究回顾》中介绍了心理治疗师Robin 对绘画疗法作用机制的分析:Robin认为人们的思维大多数是视觉的;记忆可能是前语言的或者是禁锢的,人们的创伤经验等可能被压抑,用语言无法提取,从而难于治疗。艺术本身是符号的和价值中立的,患者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愿望和问题,这种表达具有隐蔽性,没有社会道德标准等方面的顾忌。那些不被接受的思想、情感和冲动,如果能被个体所觉察和接受的话,个体才可能把毁灭性能量变成建设性能量。[7]
3.3 实践应用范围逐步扩大
伴随理论介绍的引入增多,绘画艺术治疗在精神科的实施方法有所变化,应用面也从医院逐渐扩大到学校,并在不同的年龄层次中开展。
3.3.1 精神分析导向的艺术治疗模式在精神科病人中的初步应用 九十年代对精神科病人进行的绘画治疗,仅是用学习理论的方法进行训练,让病人以临摹、添画、着色等形式开展。这主要是受艺术本质论的影响,利用了艺术增强注意力,促进眼手协调,安抚烦躁情绪的功效
而2003年3~9月孟沛欣等人在北京安定医院进行的团体绘画艺术干预试验,干预围绕一定主题展开,并在团队中让患者依次讲述个人作品,表达主观体验和讲述个人生命故事。治疗师可通过作品洞悉问题所在,共情患者的心理体验,找到干预的契机。[8] 精神分析导向的艺术治疗模式已初露端倪。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3.3.2 绘画艺术治疗对问题儿童的帮助
王丹在《艺术治疗-促进孤残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指出,艺术创作必须应用知能和感官,可促进感觉统合,例如对于部分因受到心灵创伤而导致心理、情绪不稳定的孤残儿童,可有助于帮助他们实现稳定,进而引导他们的意识行为。[9]
南京师范大学的陈琨在其《绘画投射技术应用于美术治疗的探索》一文中进行了报道对两个有明显攻击行为的儿童进行了绘画艺术治疗的干预。干预分十二次进行,内容有"自画像""我最喜欢的人""一个秘密"等。结果显示绘画艺术治疗能够发现他们不同的恐惧、焦虑和冲突,由此可以进一步挖掘出导致产生攻击性行为的深层动因, 并减低攻击行为的发生频率。[10]